相声中的山东柳琴
前几天,CCTV4播出了《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专场(点击观看视频)。在节目中,姜老师提到了他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鼻子的故事》。
《鼻子的故事》是姜昆和李文华两位老师在八十年代初表演的一段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讲述的是一位山东农村青年的故事。在表演这段相声时,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姜老师运用了大量山东方言来塑造人物,就连开头和结尾的两处唱段,也运用了很有地方特色的山东柳琴学唱,为整部作品增色不少。
▲《鼻子的故事》视频1
▲《鼻子的故事》视频2从这样一段学唱我们也能感受到在八十年代这个相声创作的黄金时代里,演员们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践行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和表演理念。
柳琴与柳琴戏
《鼻子的故事》中的这段山东柳琴学唱是源于著名的山东柳琴唱段《大佬薛学文化》。山东柳琴戏,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艺小清新,有一点阳春白雪的感觉,而实际上它还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小名,叫作“拉魂腔”。这是因为柳琴戏特色鲜明的唱腔:男唱腔粗犷、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尤其是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观众喜爱。年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柳琴戏伴奏的柳琴,民间称作土琵琶,就是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的土琵琶。土琵琶柳琴比琵琶个子更小,音调也更高,据说,它还填补了中国民乐高音的空白呢!(顿时感觉柳琴高大上了很多呢。)还有,柳琴演奏时使用拨片,不用像琵琶那样需要戴上专门的假指甲。要不然,铁道游击队的队员想弹奏一曲时也太麻烦了。
有“小眼睛”的柳琴萌萌哒
琵琶更像是大家闺秀
鼻子背后的故事
《鼻子的故事》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讲述了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小青年,因为天生没有鼻子而感到自卑。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小伙子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不仅安上了假鼻子,还收获了甜美的爱情。(觉得这个故事是对整容行业最正能量的宣传了。)
最后,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姜老师《笑面人生》中的内容,一起来读读《鼻子的故事》背后的故事吧。
攀登——我当相声演员以后
文
姜昆
“年的春节,我和李文华演出了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声《祖爷爷的烦恼》。群众拍手称好,计划生育委员会大加赞赏。其实,这个作品不是我写的,它的作者是北京部队文工团的牛群和崔喜跃。牛群是个有希望的相声作者。有一次他到我家来,提起要拜我为师,把我吓坏了:“那怎么行,我还没出徒呢。再说你属牛、我属虎,你还是我的哥哥呢。”他看我推辞,只好作罢,但是我们约定:互相帮助。他从他的军用书包中一下子掏出了几篇作品给我。我当时在曲艺界写相声被人称为快手。记得在青岛时,常宝华老师他们正在慰问部队,我们和他们住在一个招待所,早上临出发以前,我和他谈了一个构思。晚上他们演出回来,我就拿出初稿向他征求意见了。第二天,又是这样写出了一篇。到了第三天,他一进门就问:“把第三篇给我念念吧!”逗得屋里的人全笑了。可是和牛群创作的作品数量一比,我自愧不如了。我选了两篇,一篇是《祖爷爷的烦恼》,一篇是《鼻子的故事》。经过修改,我和文华把这两篇作品搬上了舞台,效果都很不错。我高兴地给牛群写信:“我过去曾立志,我在舞台上只演自己的作品。看来这是个幼稚的想法。你们这两个作品真不错,推着我向前走了一大步。我还要告诉你,这两个作品还都结了丰硕的副产品了哪!”我指的副产品是: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看我的相声起到了宣传计划生育的作用,就和文联协商推选我当了全国计划生育协会理事。另一篇《鼻子的故事》发表后,也被山东《群众文艺》编辑部评为优秀作品一等奖。我在信中开玩笑地和他说:“以后有计划生育方面的问题,我帮你解决。”其实,小牛那时还没结婚呢。
”当年《鼻子的故事》所获得的奖状
END编辑
马晓頔
文字
马晓頔
制作
马晓頔张少海王靓陈维平
与姜昆一起笑面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