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到田间看望贫困户;与贫困户结亲,送孤贫儿童到城里上学;大型扶贫项目在省级贫困村落地……这部75分钟的现代柳琴戏《小郁书记》,是以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小程子河村第一书记为原型创作的,宣传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讴歌了一心为民的第一书记群体形象,曾在临沂市河东区第一书记五个大组展演,并在11个社区巡演,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收视突破30万人次。这部戏的创作者叫刘聚兴,是河东区的一名基层退休干部,今年72岁。
多年来,刘聚兴始终为党的宣传文化事业奋斗,用自己的桑榆晚晴映红乡村文化,在乡土基层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从一名教师到电影放映员,再到河东区汤河镇文化站长,从事宣传文化工作3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收获满满。退休后,他更是执着民俗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搞调研、写剧本、编柳琴戏、拍微电影……把晚年岁月献给一生痴爱的乡村文化。
刘聚兴先后走访全区80多个村居,发掘濒临消失的乡村民俗、名人轶事等,撰写了25万余字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文稿,拍摄民俗文化图片余幅,许多作品见诸省市区主流媒体。他牵头成立了民俗文化研究会,开展了民俗文化研究。为纪念50多年前的移民,他深入采访库区移民,写了6万字的《回望迁徙》,回顾了历史,赞颂了党的移民政策。他对即将消失的村庄文化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写了《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查与思考》《改革开放40年催生农村巨变》《河东移民今昔》等超过万字的文稿十余篇。他深入“三农”生活一线,创作了多个《拉偏仗》《舞缘》《锢镂担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移风易俗相关内容的小戏、微电影和文艺节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聚兴践行新时代的沂蒙精神,将自己积累的宣传文化知识,无偿回馈给养育自己的土地和村民。年11月,在临沂市河东区委宣传部、区老干局、区老龄办、区文广新局和汤河镇党委的支持帮助下,刘聚兴在祝丘河边创办了面向农民、全程免费的祝丘农民老年大学。该老年大学吸纳市区书画家、摄影家及区人社局、作协、戏协、摄协专家培训农民,填补了该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白。
借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学习和弘扬,这所老年大学组建起锣鼓队、舞蹈队、创作组、艺术团等,为中小学学生表演民族乐器、传统戏剧、民间小调等十余场,组织农民参加健康、书画、民乐、歌舞、戏剧、文学、民俗、国学讲座达余场次,接受学习教育农民达两万余人次。为周边20多个村居公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表演各类文艺节目、唱小戏余场,受众达数十万人。年,这所农民老年大学通过了省老龄委的审评、公示,被认定为山东省老年学习教育示范点,参与宣传的老年群体也被评为河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退而不休,奋斗不止。近年来,初心不改的刘聚兴先后当选山东省文化人才服务基层一线服务者,被评为临沂市文化惠民服务最美志愿者,获全国、全省敬老先进个人和市敬老先进个人提名奖,被临沂市文旅局授予文化惠民最美志愿者称号。
面对荣誉,刘聚兴表示自己要将“夕阳余晖”洒向农村、农业和农民,把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新时代,献给乡村振兴,献给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