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陈洁
江苏是戏曲大省,现存地方戏剧种达20多个。如何打造江苏戏曲音乐的崭新名片?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创排的《苏风戏韵》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首次用交响乐“二创”江苏七个剧种的戏曲音乐,让人耳目一新之余,也引发全新思考。
“二创”即二次创作,是指对已存在著作物的文字、图像、影片、音乐等,通过仿作、改编、引用并加以发挥等模式,完成新的创作。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多维度的“二创”方式,正成为吸引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次的《苏风戏韵》音乐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次富有想象力的“二创”成果展现——杜小甦作曲的交响音诗《姹紫嫣红》,将昆曲这支“幽兰”,用木管版卡农形式的呈现,带观众置身姹紫嫣红的幽韵中;而常畅、卢小杰根据扬剧素材创作的二胡协奏曲《百岁挂帅》,二胡如泣如诉,交响激情澎湃,张力起伏,美得神采飞扬……
演出结束后,专家们齐聚一堂,就如何更好地用交响的方式传播、传承戏曲文化进行研讨。
“这一批作品,撷戏曲的精髓,进行交响化再创作,不仅提升了戏曲音乐的审美档次,也增加了戏曲音乐传承的多种可能,有助于提升苏剧、丹剧等地方戏的全国知名度。”对于此次创新,戏曲专家赵震方连连赞叹。
昆笛、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的独奏,成了本场戏曲交响乐化的点睛之笔。而让当红昆曲小生、省昆院长施夏明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台上并没有戏曲演员的身影和唱腔,但杜丽娘游玩姹紫嫣红的大花园后,心里的那一丝缱绻和惆怅的情绪,却通过器乐的织造进行了极为准确的表达。“我也是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一场用交响乐来演奏各个剧种声腔体系的音乐会,灵动中显恢宏,磅礴中显细腻,乐符流淌间,生动展现了各个剧种音乐的个性。”
此次出现在音乐会中的七个剧种分别是昆曲、苏剧、丹剧、锡剧、扬剧、柳琴戏和淮剧。除了剧种各具特色外,从“50后”到“80后”的创作者因为年龄阅历、生活背景、个性色彩以及对地方戏的熟悉程度等的不同,也让“二创”出来的戏曲交响作品丰富多元。“80后”作曲家孔志轩创作的随想曲《望太湖》,从锡剧《双推磨》《珍珠塔》等中汲取灵感,仿佛太湖之中的美味佳肴,沁人心脾。
向左走是戏曲,向右走是交响,如何把握好两者相融合的尺度?对此,国家一级作曲崔新的看法是:“戏曲化元素交响化呈现,通过器乐演奏表达非人声的戏曲腔韵,是这场音乐会的一个美学基点。如果仅仅把一段戏曲的唱腔加上配器,则会让音乐的交响性不足;如果提炼概括得太多,让戏曲的韵味又不足,也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他认为,戏曲交响化简单来说,就是把腔韵变成交响的手段,而出来又必须是腔韵的东西。
“无论是对江苏戏曲音乐的交响化,还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我认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胡名家朱昌耀建议将另一个具有特色的剧种淮海戏加入其中,更加全面展现江苏戏曲的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