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朝时,睢宁桃园镇人沈桂香父亲沈培根在安徽马鞍山学习了皮影戏的简单演技,到了民国时期传给沈桂香。解放初期,县文化馆成立了皮影戏剧团,不仅在全县城乡巡演,还到山东、安徽、河南、苏南等地区演出。这使沈桂香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对自己的传统皮影道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皮影尺寸由20厘米增加到50厘米,材料由牛皮换成了透明的塑料片,演出效果由原来黑白的影像变成了彩色影像,而且还使皮影人物在说话时可以张嘴并眨眼。
20世纪60年代初期,沈桂香、沈桂民等四人还被县文化馆选送到扬州学习木偶艺术。后来又被派到徐州专区和山东的一家皮影戏剧团在徐州礼堂连续演出几个月,以后由于破四旧而终止了演出。主要剧目为《西游记》、《铁道游击队》和一些抓特务的片段。皮影戏在睢宁县主要分布在桃园镇。在毗邻的李集镇、乃至临近的安徽省宿县、灵璧、大路、高楼等地颇具影响力。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皮影戏的表演者在幕后操纵剪影、演唱,或配以音乐。在过去电影、电视等等媒体尚不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戏的演出有古装戏《西游记》、《东游记》、《八仙过海》等十多种。韵调是用古老的皮影戏唱法,一人唱男女音,戏曲唱法以柳琴戏调,如三击掌《王三姐住寒窑》、白蛇传《上金山水斗》等。现代戏属现编现演,根据客户要求制作人物,创作客户需要的内容,如《逛新城》、《喜看睢宁新面貌》等。
皮影戏的演出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艺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出时,可以用锣、鼓、碟、铙伴奏,一人用皮人表演,皮影戏的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皮影的用料大部分利用驴皮所制,因驴皮易加工,皮薄,透明度强;后来也用做皮鞋的化学板纸制作,做好后用甲苯浸泡,即可变硬。皮影戏制作程序包括画、刻、涂、缝合。
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多样,演出装备轻便,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皮影戏的音乐风格与韵律都分别融会了当地民族器乐、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它的唱腔丰富,板式灵活多变。
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造型多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现代人物造型俊俏大方,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部分之间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地域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