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五音戏

来源:柳琴 时间:2023/3/16
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五音戏[1]是全国的独有剧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

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大致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后由于种种原因,东路和北路肘鼓子渐趋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专业的戏曲团体承续下来,即今日的淄博市五音戏剧院。

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极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赵美蓉观灯》、《王林休妻》、《乡里妈妈》、《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安安送米》等。由于表现的多是当地农村妇女的形象和生活状态,故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方言纯朴自然,常用民间谚语和形象比喻,言简意赅,深得一方百姓喜爱。

又名“秧歌腔”、“五人戏”,系在民间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起初,演员在演唱时,手臂摇鼓,边扭边唱,因而群众称之为“肘鼓子”。它起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与流行于惠民、济阳一带的“灯腔”(或称“花鼓灯腔”、“北路肘鼓子”)和流行于临朐、沂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都有历史渊源,和柳琴戏、茂腔、柳腔的关系也很密切。早期由5人组班演出,

所演的多系“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一人兼操几件打击乐器,故称“五人戏”或“五人班”。淄博以东,“人”、“音”同音。年,邓洪山(艺名“鲜樱桃”)赴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时,公司赠送“五音泰斗”锦旗一面。从此,“五人戏”定名“五音戏”。

传统剧目有余出,题材有历史传说,也有民间故事。经常演出的有《王二姐思夫》、《彩楼配》、《安安送米》、《松林会》、《双生赶船》、《王小赶脚》、《拐磨子》、《借??》、《乡里妈妈》等,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及其生活特色,深受城镇、农村妇女观众的欢迎,故五音戏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悠板](包括[慢板]、[慢流水]、[紧流水])、[二不应](分紧、慢2种)、[鸡刨爪](包括[非板])、[散板](包括[哭迷子]、[鳔簧])4种,还有[娃娃]、[莲花落]、[逗歌]、[茉莉花]、[倒推船]、[太平年]等曲牌。演唱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称为“云遮月”,并有“带板”、“旱地拔葱”等唱法。早期没有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自年起,陆续增加了管弦乐器伴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