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年以来,评选出“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2人,“宿州好人”22人,“灵璧好人”36人……
灵璧县在“群众点单、基层报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部门买单、社会评单”的“六单”模式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仅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而且接地气受欢迎,文明实践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端午节移风易俗活动走进灵城镇。
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
龙腾盛世。张可/摄
“六单”模式贴心服务
在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村委会前的新农民文化广场边,有一条木制长廊,上面有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故事。郑楼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张磊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在村里的德孝广场上还有德孝长廊,老村部的一楼改造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二楼的贤廉家规馆和好人馆也陆续对村民开放。
记者了解到,灵璧县依托好人馆,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工作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入手,建立多维度的工作机制,形成“群众点单、基层报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部门买单、社会评单”的“六单”工作模式。
据悉,群众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按照程序利用群众需求单、电话等形式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根据群众需求,分类汇总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报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报单内容,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派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接到中心派单后,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的相关费用买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适时开展群众满意度评价活动,通过融媒体中心、文明网以及“灵璧发布”公布活动开展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奖优罚劣,促进问题及时整改。
“六单”模式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点对点”“实打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耳边、互帮互助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眼前。以此为基础,灵璧县广泛吸纳致富能手、社会志愿者等“身边人”,组建农村生产专业队伍,广泛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全县累计开展劳动技能、科学技术、健康保健、传统技艺等培训余场。
收彩礼摆酒席的少了
尤传化,是宿州市灵璧县游集镇游圩村红白理事会常务会长,也是一位精神脱贫志愿者和文化志愿者。在游集镇,他是小有名气的老执(红白事总管),精通当地的风俗。也正因此,尤传化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民们改掉陋习。“嫁女儿要几十万的彩礼,老人过世办几十桌酒席,小孩子剃毛头还要摆几十桌请亲朋好友……这都是陋习。”尤传化告诉记者,为了改掉这些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游圩村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制度,要求干部群众婚事新办,不讲排场,不加重人情负担。还明确酒席数量和每桌饭菜标准,要求群众不收(送)彩礼。
在游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见到了一份《游圩村红白理事会工作表》,表上登记的是村民们原本要办的酒席桌数和标准,以及经过劝导后,实际所办的桌数和标准。这其中包括婚礼、办店开业、小孩剃毛头、葬礼,原本计划的20桌,很多都减到了十二三桌,原本一桌花费在七八百元,现在降低到四五百元。
近年来,灵璧县致力搭建文明提升平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革除农村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村广播和精神脱贫宣讲团作用,深入村、镇开展精神脱贫宣讲活动余场次。针对百姓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开展教育引导,利用春节举办“红红火火过大年暨移风易俗树新风系列主题活动”,着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目前,灵璧县共开展各级各类移风易俗主题活动超过70场次,受益群众超余人。
倡导新风尚,举办集体婚礼。
郑楼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到田间给村民送服务。
文化活动接地气受欢迎
陋习减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了。
渔沟镇郑楼村坚持每月开展活动,今年已经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四月十八”庙会、首届乡村春晚、青少年运动会,并配合省歌舞剧院开展迎新春慰问演出等等。“我们这乡村春晚的表演者,都是村里的村民,大家都很积极主动,有的人报名晚了还很懊恼,要提前预定明年的节目。”张磊笑着说。
入夏后,纳凉是村民们每日的习惯。游集镇多地举办纳凉书场,契合百姓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丰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目前,游集镇16个村居社区相继成立文艺小分队,每天根据群众不同要求,都有相应的节目演出。其中李楼村的梆子戏、元宝刘村的腰鼓、游东村的泗州戏、游西村的跑旱船、杜庄村的打钱杆、九集村的柳琴戏、邱楼村的琴书、大章李村的大鼓、张东湖和解圩村的唢呐等等,都相应形成自己村文化阵地特色。新时代农村文艺的“一村一品”“一社区一特色”目标基本形成。
灵璧县培育挖掘各类文艺人才,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陆续开展了送春联、村级春节联欢晚会、民俗踩街、广场舞表演、书画展、篮球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余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志愿服务与百姓心贴心
渔沟镇郑楼村有一支主要成员是小学生的志愿者服务队,名叫“雏鹰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年12月。雏鹰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关心爱护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服务队成立后,辅导老师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活动,还践行着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据悉,灵璧县在全县搭建志愿帮扶平台,成立志愿服务队,进行上门拜访、恳谈交流、心理疏导等服务,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县领导、县直单位负责同志、新老乡贤、党校教师、中学骨干教师和科技、人社、卫生、政法、关工等行业系统专家组成,负责制定全县志愿服务活动计划,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培训辅导乡镇和村志愿者。
同时组建理论宣讲、政策宣讲、移风易俗、文化惠民、科技科普、法律援助、关爱他人、环境卫生、教育体育以及巾帼、青年等11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乡镇(经济开发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支队,村(社区)组建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小队,分层对接活动任务,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实施志愿服务。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个,登记在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员余人。由各级文明单位组成的灵璧县文明单位志愿服务总队已累计开展帮扶交流活动36次,志愿者参与余人次,帮扶金额余万元,受到帮扶的留守儿童达2万余人。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曹庆张涛(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灵璧县委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