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一条流动的史诗

来源:柳琴 时间:2023/5/16

来源:经济日报

图为大运河江苏宿迁泗阳段资料图

中国大运河上下多年,绵延多公里,哺育35座城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条以人工之力开凿的水系,贯通南北,沟通起了华夏大地上的庞大水网,打破了地域的界线,成为中国南北经济与文化的命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江苏作为孕育大运河的摇篮,被运河滋润的历史最久。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其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含英咀华、钟灵毓秀,孕育了在中华文化中呈放异彩的奇葩——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篇章。

运河奔流繁华诗意

距离徐州市区不到20公里的蔺家坝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这个以黑瓦、白墙、黄土台为色调,高台和平缓的大屋顶为标志的汉式建筑闸,屹立在大运河上,简洁而雄浑。

由此登船,一路南下,感受大运河奔腾的繁华诗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讲的就是蔺家坝所在的大运河泗水运道向南可以流进淮河,进而汇入长江。

“以徐州为中心,大运河在这里形成了北上齐鲁、南下江淮、西通中原、东达大海的水路交通网络。”徐州邳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光正说,古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当代,这里是淮海经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蔺家坝船闸管理所所长姜启哲用一组数字证明了大运河的繁忙,每天从早上8点到夜里零点都有船只过闸,平均每天有艘船舶从这里通过,一年天不断航,通航量达到万吨。

沿大运河顺流而下,在徐州邳州渡口,记者遇到了68岁行船者刘广顺。虽已年近古稀,但谈起运河往事,慷慨激昂,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昨天。

“算上我这一代,我家祖上已经有七代人在大运河上跑船喽。以前条件艰苦,船上生,河里长,婚宴摆在船舱里,不过大运河馈赠我们的也多,除了吃不完的鱼虾之外,运河的繁荣让家里驶的船从小木船变成了水泥船、钢船,吨位也从几吨逐渐‘长’到了吨以上。”刘广顺说。

“水深时帮忙摇橹,水浅时帮忙拉纤。”这是刘广顺年轻跑船时常做的工作。每每这个时候,船工们总要喊起运河号子。“哼吆嘿吆……哼吆吭吆……”谈及此,刘广顺起身清了嗓子,喊了起来,时而激越高亢,时而低沉深挚。

“运河号子表现了祖辈自强不息的精神遗存,是激越而又催人奋进的劳动者之歌。这么多年,运河号子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哼上几遍,给自己加油鼓劲。”刘广顺说。

两岸人家尽枕水,卧听橹声欸乃,飘然远去。

从楚风汉韵的苏北到吴侬软语的苏南,大运河江苏段公里上的运河沿线城市“因运而生,因运而盛”。

“在繁忙的苏南段,满载的钢材、水泥、油料等大宗货物,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内河航运优势、市场竞争效益,让依河而建的数百家工业企业、数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缀成产业发展带。”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如今,纵贯江苏南北的大运河,商贾汇聚,工业发达,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沿运河经济带。

历史遗产焕发生机

大运河行至宿迁皂河古镇拐了个弯,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宿迁市皂河龙王庙行宫和宿迁中运河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宫墙高耸,庭院深深,走进大运河畔的龙王庙行宫,四院三进建筑群是典型的清代宫殿式样。宫内“河清”、“海晏”门牌楼寓意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红墙上方镶嵌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镏金御匾:“敕建安澜龙王庙”;御碑亭立于中轴线上,题满诗文,气势磅礴,一股氤氲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清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此地,并留下了‘第一江山春好处’的题跋。”龙王庙行宫文物所原副所长王理德为文物保护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他说,运河遗迹的保护也曾走过弯路,不过,政府部门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对龙王庙行宫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让历史遗产在传承中得以保护。

“如今,宿迁以运河文化为底蕴,以龙王庙行宫为主阵地,正在打造皂河古镇;源于清代中叶“拉魂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在古装戏基础上增加了时装戏,在传统演绎中添了新元素;传承了多年皂河龙王庙会,已发展为文化展示、商品贸易于一体的大型活动,成为宿迁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张‘名片’。”王理德说,运河遗产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谈大运河离不开漕运。漕运依托大运河而生,同时也哺育了运河沿线的几十个城市,因漕运而兴的淮安便是运河边的一颗明珠。

吴王夫差为何开凿邗沟?隋炀帝怎样开凿通济渠?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的繁华富庶景象是什么?……走进淮安漕运博物馆,这些都能找到答案。甚至只需挥动手臂就可以与古人互动,伍子胥、虞诩、陈瑄等治漕名臣就会一一出现在屏幕前,畅谈他们的治漕理念。

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有“运河之都”的美誉。明清两代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总督署就设在淮安。

作为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世界遗产,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如今又有了新的“使命”:漕运总督署遗址上建起了漕运博物馆,向世人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大运河申遗确定的58处遗产点分布在27座城市,江苏以6个城市拥有7个遗产区、22处遗产点入选,成为运河遗产资源最密集的省份。

“古老的大运河是文化的血脉,江苏正在从更大范围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带动全流流域的文化繁荣、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说。

生态名片愈久弥新

生态是大运河的一张“金名片”。

38岁的孙祥亚是宿迁为数不多的大运河地标美食代言人,虽然已经是宿迁颇有名气的餐饮企业“九舟渔府”的老板,可按他的话说,有些活儿还必须得亲自动手,每天为十多桌客人准备自己的拿手菜——运河鱼头饺子。

15年前,孙祥亚还在像父辈一样开着平底船在运河上讨生活。“后来国家提倡节能减排,强化生态保护,我也就洗脚上岸了。”孙祥亚说,从小就在运河边芦苇荡里嬉戏,在清澈的运河水里摸鱼,近些年,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记忆中的运河模样又回来了。于是,运河岸边的野生芦根、蒲白、芦蒿成了他手下的美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们。

年,九舟渔府“鱼头饺子制作工艺”被宿迁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与运河“船帮菜”等特色饮食文化一起被写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遗产保护规划中,和漕运文化、水神祭祀文化和清代帝王南巡文化一起成为新兴文旅项目。

行走在运河边,所到之处,游目骋怀,河水浩荡而过,两岸绿树茵草,亲水步道,花木景观等十分怡人。两岸市民们钓鱼、散步、下棋,运河呈现一派自然和谐的风光。

在无锡,当年依托运河发展繁荣起来的工厂里,模样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老树”发新芽,创意、智慧产业在这里勃发,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位于大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的无锡人文艺术客厅“运河外滩”,令记者感叹,在这个前身为“开源机器厂”的建筑里,绯红的墙砖,陈旧的厂房,处处体现了历史信息,但从的老房子里延伸出的竟是现代美术馆。

在无锡运河岸边,一个国家级数字电影产业园正悄然崛起。这里已聚集了国内外多家知名影视制作企业,《星球大战》《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捉妖记》等大片、名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和制作。在此之前,这里曾是无锡市最大的轧钢厂——雪浪轧钢厂。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江苏段生态保护凸显出‘生态+特色’理念,突出发展最能体现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生态长廊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王健说,和无锡一样,大运河江苏段的沿线城市正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让“无烟工业”成为运河两岸的富民产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