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文化佳园”网络平台读到大洲老师所发怀旧美文《邳州老城纵横谈》,感慨颇多,唏嘘不已,犹如被大洲老师带着穿越,逛了一趟邳州的老县城。
本人虽不住在县城,但是从60年代初就没断过去县城赶集。最早的是63年,因母亲在张楼公社工作,全家也就跟着迁到了张楼。张楼公社就是英雄王杰牺牲的地方,离县城大约10来里路。大概是在秋收结束的10月份左右,我们一帮小朋友专门从张楼跑到运河去看火车。去的时候是走在运河大埝,回来的时候是沿着铁路,大概经过一个叫薛庄的地方,下铁路回到张楼的,具体路线已经没了印象,只是跟着大点的孩子跑。奇怪的是,那时清楚的认为铁路是南北向的,向南跑了好远才看到大铁桥,火车没看到,铁道上的机动工程板车跑来跑去,倒是看到了好几辆。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县城最高的建筑应该是人民剧场,因为道听途说文革初期在那儿发生了打斗,一派在剧场顶层开会,另一派抬着主席像向上冲,结果一个上攻学生从楼顶掉下给来摔死了,结果死人的一派聚集更多人把开会的一派团团围困起来,要为死者报仇雪恨,幸亏港务局的工人阶级扛着大锹,才把剧场开会的人营救出来,而自此也拉开了邳县文革武斗的序幕。感觉发文的首张插图很像剧场所在。
年夏初,张楼小学曾组织小学生到县城,在人民剧场观看《江姐》,是柳琴戏还是话剧或者歌剧什么的想不起来了,但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场面,和最后江姐穿着蓝色长衫、围着火红长围巾、站在高高岩石上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样,看完演出散场后,走在幽长的运河大埝上,那明晃晃的圆月,那寂静的运河水,以及回到家的疲惫感觉,也让我念念不忘。
其实,在此之前我也去过人民剧场。那是和带我们的大姨去县城买粮时,大姨把我放在剧场门口的。当年张楼公社没有粮管所,买供应粮都要去县城,基本上每月要去一次。但带着我们,无疑就是带着个累赘,所以我们也没多少机会去县城。那次是星期天,大姨被我缠的不过,就用借来的板车把我拉着去了县城,看买粮食人多,排队等候时间长,大姨叮嘱我别乱跑后,就把我一个人留在了剧场的大门口。在剧院门口,我遇见了一个比我还小点的小男孩,也是一个人蹲在那儿玩,就主动过去搭讪,并很快成为好朋友。玩到高兴时,他把我从剧场东边的小门带了进去,当从剧场观众大厅东门推门进去时,看到舞台上都是穿着古装的人正在唱戏,我哪见过那阵势,没敢看几眼就抽身出来了。直到大姨买完粮油出来找我,我才依依不舍和我的小朋友分手,从小男孩的眼神里我也看出他的留恋。记得后来我还去过几次,试图找他未果,为此留下了终身的憾事!
今天,看到大洲老师的怀旧文章,不由得又勾起了我对这个一面之缘小朋友的深深思念,冥冥之中,似乎感觉大洲老师很像当年的那个小男孩,果真如此,这真是个千古奇缘了!哈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