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是跟在祖母身边的。大院里的老太太们闲暇时间多,没事就好聚在一起聊天。我是比较安静的一个听客。
关于柳琴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启蒙,从众老太太们嘴的一位叫“二白”的演员,和一些有关她的故事。那时没有柳琴戏可听。有的只是京剧样板戏。
初中第二年,县里恢复剧团。一个是豫剧团,另一个好象就是柳琴团。我写过一篇散文,记述上学放学路上经过一个叫工农兵剧场的地方,剧场外还有断残的土城墙,经常看见一个漂亮的女子扶着城墙练功。后来知道她叫王传玲,是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柳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滕州市柳琴剧团《墨子与鲁班)
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柳叶而得名。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柳琴。
(枣庄市艺术剧院柳琴戏《六字碑》)
柳琴戏,在百姓口中叫“拉魂腔”,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大约在二百年前,滕州市东郭镇苏楼村出了文、武俩秀才,文秀才叫苏金门,又名苏来,他酷爱戏曲,唱戏成癖,每年秋天,苏家都要种上四、五十亩地的荞麦,专留给前来苏楼村搭班唱戏的艺人们食用,由此苏楼村也汇聚了当时的各路艺人,逢年过节通宵演出,盛况空前。他家里的一些长工必须会唱戏,如果不会唱戏的他不要。农忙的时侯干活,农闲的时侯、就组成班子,在本庄上或者是在周围村庄去搭班唱戏。
二十世纪初,滕州一带较有影响的戏班是“卜家班”,人称“不拉门”。班主卜端品,生于年,滕县张汪乡渊子崖村人,他是苏楼村苏家戏班后裔传人苏友刚的第三代徒弟。
“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
年苏、鲁、豫、皖四省各路“拉魂腔”在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汇演时,被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成为我国戏曲百花中一朵质朴的小花。
邵晓环是枣庄市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她出身于柳琴世家,是家族内的四代传人。十四岁时进入当时的枣庄市青年实验剧团。三十多年的从艺经历,使她成长为柳琴戏优秀的省级传承人,枣庄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枣庄市政协委员。
邵晓环柳琴戏《六字碑》演出照。(照片选自网络)
三十多年来,她先后主演过《驴王嫂》、《洋庄园落地山沟沟》、《六字碑》等获奖剧目。
《洋庄园落地山沟沟》演出照。(照片选自网络)
近年来,邵晓环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巡回培训计划,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市内各中小学开展柳琴戏的宣传普及和授徒辅导工作。已先后在几所中小学设置了基地,开设了柳琴戏辅导课。并因此成为山东省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文图来源:
微聊艺谭微游枣庄编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