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幸福隽永岁月安宁河南日报客户端

来源:柳琴 时间:2022/9/24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大明

,是值得中国人铭记的数字。公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获得了新生。伴随着这一年的到来,中原大地上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比如,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正式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比如,有两个小县城在这一年前后换了名号,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洛南县、洛北县合并为洛宁县……

位于豫东平原的永城,因境内芒砀山有“汉高祖斩蛇起义”的故事而被称作“汉兴之地”;地处豫西山区的洛宁,则是河洛文化发祥地之一。光阴流转,岁月赋予了它们什么样的风采,又给它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徜徉两座小城,寻觅历史、触摸当下,感受它们发展的脉搏和前进的步伐。

永城市芒砀山

新城·老城

从省会乘高铁,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永城北站。广场一侧停了几辆浅橙色车顶的“高铁快客”,车旁招牌上分别写有“新城”“老城”字样儿。40多个座位的中巴很快坐满,于是便沿着济祁高速一路向南。半个多小时后在新城下车,只见路面整洁,绿树成荫,目之所及,让人感觉如走在郑州郑东新区的街头。

雪枫路与欧亚路交叉口的金博大广场一带,是比较繁华的所在。在汉文化广场一带,则错落分布着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档案馆、群众艺术馆等建筑,颇有气象。而在人民广场上,不少居民围坐在树荫下的石桌旁,下象棋、打扑克——扑克的玩法,是当地独有的“打八张”。音乐响起,一队中老年人跳起了广场舞。广场南侧搭建有舞台和阶梯,听他们说,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到次年正月十五期间,这里都会举行文化展演。

广场一隅,有个志愿者服务站,旁边还有个自助图书馆。在当地工作多年的小伙儿袁国豪向记者介绍,当地人凭读者证可以免费借阅图书。路边停放着一排排公共自行车,市民凭身份证办卡可以免费使用,“这个可比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早了好多年呢!”袁国豪说。

永城市一家汉字印刷体验馆

“新城”“老城”是口语,分别指的是东城区和西城区,大致以二郎庙湖(现称为日月湖)为界。穿过沱河之上的张桥闸,经过魁星公园,就进入了老城地界儿——它还有个很多人熟悉的名字:城关镇。走不多远,一座仿古的城门映入眼帘,护城河绕城一周缓缓流淌。

“北关的知道深浅,西关的知道薄厚,南关的知道远近,东关的知道轻重。”土生土长的老城居民董胜平讲的这个顺口溜,说的是以前北关打鱼的人家多,西关编席子的多,南关抬轿子的多,东关做生意、掂秤杆子的多。老城最大的十字路口叫大隅口,因地势较高被称作“无影山”,意即“没有影子的山”。

永城市城关镇的戏楼

牌坊街、花戏楼、城隍庙、秀才营、崇法寺……一个个陌生又亲切的名字背后,是一段段往事。不过,最让人心动的恐怕还是这里的老房子——哪怕墙壁斑驳、电线缠绕。上世纪90年代,永城在日月湖东侧开始新区建设,另一侧的老城则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走在这里的街道上,看着风格熟悉的商铺、摊位、学校和小胡同,听老城人说着方言俚语,想必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找到心中那个复活的故乡。

糟鱼·啥汤?

永城之名,因何而来?民间多认为,此地历史上屡遭水击而不破,因此得名,取意“永固之城”。不过,类似说法缺乏史料支撑。当地文化专家江华介绍,商时,这里有攸国,国内有个边境小城叫永,殷商甲骨文中也多次出现“攸地之永”一词,这才是永城称谓的真正来源。

汉时,萧何被封为酂侯,地点就在如今的永城酂城镇(酂,音cuo,第二声,也写为邞)。说起来,当地小吃“酂城糟鱼”也与萧何有关。萧何被分封此地后,受命在造律台制定汉律。一次,他看书入迷,厨师就把做好的清蒸鲫鱼热了一遍又一遍,最终肉熟骨酥,鲜美异常。这个做法一直流传、改进至今,佐料里有了油、盐、糖、酒、醋等,糟鱼也成了永城乃至豫东地区百姓的一道家常菜。

苗桥镇的白菜、演集镇的枣干,在历史上都曾是贡品。当然,谈到永城美食,除了豆粥和薛湖牛肉煎包,最为人熟知又最让人疑惑的就是“饣它汤”了。江华介绍,不同于现在的鸡肉、鸡蛋和麦仁,古时,它的主要原料是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但具体做法已经失传。读音上来说,有人读作“撒汤”,也有人读作“啥汤”。甚至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外地人会问:这是啥汤?永城人会回答:这是啥汤!写法上,如今虽以“饣它汤”居多,但经过专家考证,古时的写法比较复杂(如下图所示),读音为sa,第四声。

在府后路上,记者走进一家早餐馆尝鲜,招牌上写着“饣它汤店”。一口汤下去,混杂着鸡蛋、鸡肉和香菜味道的醇香气息便沁人心脾,入腹后让人非常舒坦。主食以蒸饺和煎包为主,店里前台摆放着的,除了鸭蛋、榨菜、辣椒面儿糊、黑黑的红薯叶馍,还有小碗鸡蛋蒜——这同样是常见于豫东一带的家常菜,是把熟鸡蛋和大蒜碾碎混合、以食盐和香油作为调料制作而成,口味咸鲜。

永宁·凉粉

从洛阳龙门高铁站下车后,转乘汽车驶向西南,经过洛栾高速、宁洛高速后,80分钟左右就到了洛宁。一路上山峦起伏,天空飘起小雨,山间雾气升腾。

洛宁古称崤地,历史上,它曾有过“崤县”“熊耳县”等称谓,但用得最久的名字是始于唐武德元年(公元年)的“永宁”。“这里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取名‘永宁’,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希望永享安宁。”当地文化专家杨守智介绍,现在的洛宁之名,便是从“洛河”和“永宁”各取一字而来。

杨守智介绍,除了洛河,洛宁境内还有众多河流,比如乡间的大铁沟、小铁沟,分别取自“大啼哭”“小啼哭”的谐音,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有关。县城南有永宁湖,而在兴宁路北侧,还有个洛济渠贯穿东西。渠边,一排排栾树绽放着红、黄色的花朵,煞是好看。

“兴宁路和永宁大道附近,算是县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了。”洛宁居民杨女士向记者介绍。在她的引领下,记者来到这一带,所到之处商铺林立,沿着延寿河南北方向还有两条商业步行街,人群熙攘。永宁大道东端还有个大型超市,“以前,我们这里的超市都叫作‘量贩’,好多外地的同学都没听说过这个词呢!”杨女士笑着说。

说到美食,除了蒸肉和糊卜,洛宁的酸牛肉也很有名。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乡村厨师在加热熟牛肉时失手放多了醋,却意外收获了食客的好评,这种做法便渐渐流行起来。这里的凉粉丸子汤也非常独特。记者走进兴宁东路和西关二路交叉口不远的一家凉粉店。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端上来,上面漂着葱花和油炸素丸子,拿勺子一搲,晶莹剔透的凉粉块儿就和豆腐块儿、花生碎一起浮现出来。一边喝汤,一边吃着面饼和饼丝,肠胃里有一股儿说不出来的踏实。

洛宁县小界乡春山溪谷韦志阳摄

小镇·灯火

洛宁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林业县。今年5月,它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谈到这个话题,当地人总是不约而同地说,咱们这里一个小镇推出的“艺术扶贫”项目,值得一看。

细一打听,这个小镇名叫爱和小镇,坐落于大山深处的罗岭乡,也被称为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慕名前去,走过长长的盘山路,眼前突然出现一座气质不俗的艺术园区,环境优雅。门口有序地摆放着几千只陶制水缸,从航拍图片来看,它们组成了一个婀娜多姿、身穿筒裙的青春少女形象。

洛宁县罗岭乡爱和小镇一隅航拍受访者供图

“这件作品名叫‘容’,是为了向祖国和陶瓷文化表达祝福。祝福祖国永远青春,祝福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讲解员陈女士介绍说,成立于年4月的爱和小镇占地余亩,除了夯土墙的艺术展厅,还有花田、窑洞、露天观景台等诸多文化意味浓厚的场所。

走进展厅,上千件精美的陶艺作品错落摆放,琳琅满目。墙壁上,一幅写有“当日艺术展”字样的图片吸引了我的目光。“年以来,我们会在每年最后一个周日启动‘当日’艺术展,邀请一些艺术家和爱心人士来到这里,当天创作、当天展览、当天拍卖,当天将拍得款项全部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学校,用于适龄儿童的美术教育。”陈女士介绍,目前,艺术展已累计捐款64万余元。

此外,小镇还推出了“小手画三彩”等公益项目:“六一”儿童节前收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免费烧制成三彩釉画后送给作者并捐赠学习用品。“平时,艺术家们还会为附近村落免费设计村标、为农家乐的装修设计进行指导等等。”陈女士说。

傍晚回到县城,来到城区内的凤翼山脚下,广场一角有家城市书房,供居民免费借阅图书。远远的,两队居民正在随着音乐跳着广场舞。

登上凤翼山俯瞰,县城风光一览无余。万家灯火,慢慢地亮起来了。

山顶的林荫道上,遇到一位老太太正在散步。“老人家您身体不错,今年高寿啊?”我问。

“70来岁,正年轻哩!”

戏里戏外

文:李世民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我保国臣……”身处永城,在街头、小区、广场、公园乃至乡村,时常听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唱戏声。不难看出,永城人爱听戏,也爱唱戏。

在永城,儿女孝敬老人,不仅在吃穿上下功夫,还要想方设法让老人听戏,乐得老人喜形于色。谁家娶亲生子,要请来唢呐戏班,奏的是《朝阳沟》,唱的是《花打朝》。单位团体文艺演出,除了歌舞之外,少不了的也是戏曲,邀的是名角儿、请的是台柱子……

永城人喜爱的剧种广泛:京剧、越剧、曲剧、越调、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曲儿、这调儿,永城人多数都会哼唱。但最爱的,还得数豫剧。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也无论是《打金枝》《三哭殿》之类古装戏还是《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现代剧,一台戏有一台戏的情节,一台戏有一台戏的魅力,婀娜多姿,绚丽如花。

永城人钟情的,还有本乡本土的地方戏——柳琴戏,它是豫东地区的稀有剧种之一,堪称“河南一枝花”。它的唱腔或柔润婉转,或高亢圆脆,或爽朗欢快,唱词通俗生动,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拾棉花》《王三善与苏三》……以前演的也好,近期唱的也罢,哪一段都是有事儿、有趣儿、有乐儿、有魂儿,让人魂牵梦萦,品咂不已。要不然,柳琴戏怎能叫拉魂腔,拉你的魂呢!

爱的是家乡戏,唱的是家乡情,圆的是家乡梦。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幸福,都在这咿咿呀呀的戏声里自然流淌。生活在永城,就是有这样的福气。

洛水的恩泽

文:李虎山

洛河润泽了洛宁,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天旱时也总能比别处多落几场雨。在洛宁境内,或平原,或河川,或丘陵,或山坡,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绿竹,本更适合长在南国的土地上,却偏偏选中了洛宁,一扎根就繁衍了8万亩,郁郁葱葱几千年,使洛宁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绿竹之乡”,百姓的“绿色银行”;沙兰杨的故乡在意大利,可一沾住洛宁的水土,长势甚至超过了它的老家。上戈的苹果、关庙的金沙梨、官庄塬的西瓜、良泉沟的太阳杏、砚凹的冬桃等也声名鹊起,让近至洛阳、远到广州的人们都能一饱口福。

洛河,还赐予洛宁以宝贵的精神食粮。五六千年前的洛河两岸,一代代先民留下了许多与洛水有关的传说,比如“灵龟负洛书”“仓颉造文字”“大禹开禹门”“河伯与洛神”“伶伦制管弦”等。其中的洛书,提到了九个不同的数,无论横、竖、斜排,数字之和都等于15。在先民的认知里,整个人类世界就包容在这个“天圆地方”的平衡体中。圆润、和谐、平衡的河洛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哺育着中华民族崇尚包容、平等与和平的民族性格。

如今,洛宁境内的地名,与洛河有关的就有多个,几近全县地名的三分之一。长水、洛河崖、河码头、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河底、河上……这样的村名数不胜数。

洛河上已经建起的故县、崇阳、小黄河、禹门河、长水、张村、利民、崛山、温庄等水力发电站,使洛宁很早就成了“电气化县”。前年,国家又在洛河的支流——大鱼沟,修建起一座抽水蓄能电站。电能的发展推动了洛宁的经济建设,县城的规模从洛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一个流淌着现代气息的新县城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洛河生于陕西洛南县,长于卢氏一带的峡谷,及至洛宁,已成为朝气蓬勃的青年。她使洛宁富足、安宁、靓丽。

洛宁,可真是洛水养育出来的娇娃啊!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永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年9月28日40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