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柳琴戏形成的时间
应该是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
即年至年前后,
距今两百年左右。
其艺术形式的源头和发源地主要有四种说法:
其中一种是山东的临沂说。
据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编撰的《沂州府志》卷四中记载:
”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日湖。
十岁九灾,所由来也。
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
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
邀侣偕出,目日逃荒,恬不为怪。
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
所宜劝禁以挽颓风。”
根据这一记载,
再加上一些老艺人的回忆和临沂历史曾流行
柳子戏和肘鼓子、花鼓等与柳琴戏
有渊源关系的说唱艺术等原因,
许多专家学者,如上海艺术研究所的蒋星煜,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的李赵璧、纪根垠、
临沂市戏剧创作研究室的张铁民、
赵从月、苏桂林等先生认为,
柳琴戏起源于山东临沂。
(源于百度百科)
柳琴戏既然与诌(肘)鼓子有渊源,
那就说明柳琴戏有极大可能
起源于兰陵镇友期庄村。
提到诌鼓子戏,
不得不提兰陵镇友期庄村。
据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山东省苍山县地名志》记载:
友期庄,
据附近出土的蚁鼻铜钱推测,
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
相传,兰陵王姓与岳城王姓交好,
定期常在此村聚会。
一次岳城王姓送兰陵王姓至村外,
二王感情至深,
不愿离去。
岳城王姓说后会有期,
二人方才离去。
遂名村有期庄,后演变成友期庄。
因村民爱唱诌鼓戏(后称柳琴戏),
建国前后,
曾俗称过诌鼓庄。
先来一起听上一段诌鼓子戏:
弹唱者为友期庄村庄正民。
据庄正民介绍,
“诌鼓子戏”发展演变成“拉魂腔”,
后演变成如今的柳琴戏。
据友期庄村民介绍,
拉魂腔是指好听的将人的魂都给勾走了。
小伙子会唱拉魂腔的,
唱上两三天就能把人家姑娘迷住。
小编将在后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