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传统有流量传承有力量徐州地方戏曲这样潮

来源:柳琴 时间:2023/6/6
北京扁平疣医院那家好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04/8812967.html

8月11日傍晚,白昼的暑热渐渐消退,云龙湖畔华灯初上,市民云集而来,散步、锻炼、夜游,拥一湖美景,享惬意生活。北岸滨湖新天地的曲艺茶馆,十几位化妆完备的演员坐在仅有百余平方米的小剧场里,等待着直播的开始。

记者张瑾秦媛

戏曲直播好评不断

自8月7日起的每晚7点半,江苏省梆子剧院都会在这里进行90分钟的直播。这一由徐州演艺集团、江苏省梆子剧院主办的“国潮汉风·梆声传情”梆子戏精品展演季活动,计划持续直播到月底。

“此项活动是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优秀的戏曲艺术唱响时代主旋律、讴歌幸福新生活、服务热爱戏曲的人民群众。”江苏省梆子剧院院长燕凌说,“在展演季里,我院采取常态化线下驻场演出、线上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地道的梆子戏。”

在娱乐多元化、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传承戏曲文化、培养观众欣赏水平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殊为不易。在茶馆,观众品茶、听戏,不时地鼓掌喝彩,激发着演员们的演出激情;“江苏梆子剧院”抖音平台,观众密集点评、点赞,小礼物不断。“7日的晚上,应网友要求,节目不断‘加戏’,直播了两小时才结束。”剧院摄像人员说。

在年轻人眼中,戏曲古板高冷,曲高和寡,其实,以亲民的形式涉足网络直播,对江苏省梆子剧院来说,早在今春就掀起过一波热潮。当时的徐州因疫情防控需要提倡市民居家办公,剧院演职员们秉持文艺为人民的初心,通过网络把新时代精神气象融入创作,传递给大众,特别是“五一”劳动节的直播,收获了10万+的点赞,让大家颇有成就感。

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的融合

本月的“国潮汉风·梆声传情”梆子戏精品展演季活动,演出阵容依然以剧院的党员、青年演员为主,紧扣时代主题,精心编排了清唱、彩唱、器乐独奏、精品折子戏等节目,每晚有万余人走进直播间观看演出。“20多个折子戏轮番上演,足以保障每天不重样。”梆子剧院副院长孟国栋说。

为了当晚的演出,青年演员冯强下午5点半就来到茶馆化妆、准备,8点半完成直播的3个节目———《曙光》《红灯记》《打金枝》。卸了妆的冯强一改在台上的意气风发,背起双肩包,像普通打工者一样,骑电动车回家。“演出很放松,互动很开心。”冯强告诉记者,直播间的小舞台和正式的大舞台环境不一样,对青年演员来说既可以丰富舞台经验,也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大众了解和爱上地方戏曲。

徐州地方戏曲积极主动和新媒体融合,让屏幕前的观众无障碍、零门槛地接触到传统戏曲文化,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

无独有偶。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江苏柳琴戏在这个夏天也“火”出了圈。

用戏曲讲好现代故事

在今年4月的居家防疫期间,一个由5位江苏省柳琴剧院资深演员组成的演出团队,弹着被称作“土琵琶”的柳叶琴,拉着二胡,敲着掉了瓷的茶缸子,推出了“淮海老腔”系列说唱,让徐州观众通过视频传播,重新认识了“拉魂腔”中的土味和人情味。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柳琴戏在徐州又叫‘拉魂腔’,其流布区域为苏鲁豫皖接壤的黄淮海地区,‘淮海老腔’正属于这样一个大范畴。由于各地区发音不同,音随地改,我们将之统称为‘淮海老腔’。”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介绍。

《淮海老腔》系列贴合疫情防控宣传,首期推出的防疫题材,保留原汁原味的柳琴戏特色,在其基础上将老腔改成新段子,融入当下生活热点,以“说唱形式为主,演唱形式为辅”的形态呈现出来,一经推出,当天便收获了6万点击量和上万次转发。

从唱词的押韵合辙到唱腔的打磨,《淮海老腔》系列由江苏省柳琴剧院主创,参与演出的5位演员中,主唱“龙龙”韩建龙为国家一级演员,舞台经验丰富,能演多种角色,能唱柳琴戏多派声腔;国家一级演员“老K”师承柳琴戏著名表演艺术家厉仁青,工小生兼武丑;“阿福”王成夫也师承厉仁青,主攻小生行当;“二军”王军师承厉仁青,主攻老生行当,尤善唱功;青年演员“小乔”佟侨工戏曲专业丑行,个人综艺方面特长节目还有《激光舞》《平衡术》《双头变脸》等。

“创意独特,与时俱进,行腔洒脱,言简意赅”,正如市民李先锋、老海等所说,在碎片化时代,传统戏曲整场的冗长演出易被快速节奏所淘汰,这种短平快的表演形式经网络传播“趣味无穷,百听不厌”。据悉,江苏省柳琴剧院近日正在录制廉政题材,继续用富有徐州特色的淮海老腔讲好现代故事。

■短评

线上突围再写华章

张瑾

笙箫锣鼓,谱写华彩乐章。中华戏曲源远流长,专业剧院以直播的形式、说唱视频的形式在线上突围,为古老艺术注入新鲜活力,这既是特殊环境下的另辟蹊径,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

流行于徐州地区的梆子戏和柳琴戏既有北方戏曲的铿锵豪迈,又有南方戏曲的柔美细腻,是戏曲百花园中的瑰宝,是一方百姓的乡情乡愁。

演员离不开舞台,戏曲传承更离不开舞台。在回龙窝的国潮汉风馆,在云龙湖畔的曲艺茶馆,徐州戏曲工作者与时俱进地通过设在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的小舞台以及广阔的网络舞台,做好线下线上的文化传承,特别是网络互动的便利及时,正以另一种形式激励演员们的表演,潜在培养着观众的欣赏水平。

诚然,作为小众文化的传统戏曲,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传播,要让年轻人接触之后进而喜欢,还需要优质的供给和持续的影响。以线上的传播培养兴趣,带动日后线下观众的潜在增长,传统戏曲的线上突围,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