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人物甘日栋写百姓心里话,讲群众真感受

来源:柳琴 时间:2023/6/16
北京青春痘医院哪些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6/9323162.html

黄淑华杨雨曼

见习记者

来源于受访者

图片

覃柳琴唐诗

编辑

编者按:甘日栋,年1月生,广西梧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任桂林银行总行乡村振兴工作部副总经理。他经乡镇、县、市、自治区多层级岗位历练,有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决策咨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等多重工作经历,长期从事综合文稿起草、决策咨询研究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他先后参与完成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等自治区重要文稿、重大规划、重要政策起草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自治区政府重点研究课题、重点调研课题20多项,执笔撰写或指导完成的20多篇资政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30余次,其中获自治区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次,一些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采纳,有的转化为政策文件或政策措施。他在省级以上党报发表理论、评论文章多篇,对于解决问题、影响政策、推动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或许是与自身成长经历有关,以家国大事、民生实事、社会琐事、群众烦心事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从未离开过他的视野与笔尖。他的新闻作品《莫让驻村队员变演员》曾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甘日栋,他分享了记者生涯的心路历程,以下为他的自述。

不忘初心使命守护公平正义

甘日栋与同事共同探讨如何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记者,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会进入这个行业。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那时候觉得律师能说善辩、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是正义的化身、光明的使者。高中时期,我偶然看到了由周梅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国家公诉》,我被剧中的女检察长叶子菁不畏强权、守护法治、维护正义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

从那时起,我就想着日后能成为一名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人民检察官。大学本科毕业后,我曾经一只脚踏进了检察院的大门,但由于所学专业不是法律,还需要去武汉大学法学院攻读两年法律专业。

与此同时,我也考上了选调生。当时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经过激烈的思想挣扎,最终还是忍痛割爱,与检察官的岗位擦肩而过。

在乡镇工作期间,我行走于乡间小路、羊肠小道,见到颓废不堪、毫无生气的山区农村,目睹家徒四壁、泥墙木瓦的农家,我深感民生之艰辛,顿悟国家建设之艰难,更深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得益于组织的教育、培养,我从乡镇到县里、市里一直到自治区,换了很多个工作岗位。

工作中有失误、有不足、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锤炼了品质、砥砺了思想。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这些没齿难忘的经历,让我对国家政权的运转逻辑、国家治理的运作机理有了更为直观、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老百姓对公平的渴求、对正义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家生变故,为了照顾病重母亲、减轻家庭负担,我辞去了公务员职务,年初进入广西日报理论评论部工作,“稀里糊涂”地当上了一名记者。

始终不变的是,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遇多大挫折、社会如何变化,我始终坚信“心中有阳光,处处是光明”这句话。只有始终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自己才能成为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

投身火热实践记录时代风云

有人说,新闻媒体是无冕之王,在西方也被称为“第四权力”。其中“无冕之王”“第四权力”说的就是新闻媒体担负着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因此,我认为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对记者的职业、岗位、身份等,应当进行重新定义。只要符合和践行总书记指出的“四者”,就是真正的记者。也就是说,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记者与工作、岗位、身份无关,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

我从参加工作至今,从来不吝啬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一种文字“表达欲”。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出名或博取眼球,一开始只是纯粹为了赚得稿费“几文”和奖金“几两”。

但后来,我慢慢发现那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从一开始撰写和发表一些理论文章,到后来逐渐倾向于新闻评论的写作,在省级以上党报公开发表文章共多篇。虽然这样的“额外收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囊中羞涩的生活,但这么做确实能让我感到内心充实、精神富有。

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中,有的是“规定动作”与“应景之作”,但更多的是有感而发与思想触动。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评论的力量源自理性。我不少文章的选题、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火热实践、基层一线,来源于与群众的真诚交流、交往、交心。

10年前,我在乡镇工作,一些山区农村的水电路还不通,到村里去开展工作要走上半天的崎岖山路,出行十分不便,许多老百姓生活很艰苦。那时,我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在基层农村一线,让我认识到了底层社会的运行逻辑,感受到了群众对幸福的追求和对正义的信仰,看到许多老百姓无助的眼神和写满心酸的皱纹,遗憾的是我并不能为他们做什么,只能仰天长叹……

1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亲眼目睹了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人们生活的翻天地覆,发自内心地用笔端书写实践、记录历史、歌颂时代。但我认为,一片健康的森林里,既要有喜鹊,也要有啄木鸟,一个健康的社会也是如此。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记者既要记录时代的温暖、感人的瞬间、社会的进步,也要坚守正义和良知,不唯上、不迎合,敢于向一切“假丑恶”宣战,写出百姓心里话,讲出群众真情感,用优秀作品驱逐黑暗、播散光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今年4月,我在广西日报发表了题为《莫让驻村队员变演员》的评论。文章见报后引起热烈反响,后来被评为广西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实,我只是在无意中听到在基层工作的朋友“哭诉”:有关部门出台不切实际的政策文件,不仅给基层增添负担,而且逼着人“作假”。

我意识到,这或许不是个案。考虑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繁重、党中央关于为基层减负的三令五申、在一线战斗同志的牺牲奉献,我心绪难平、如鲠在喉。经过调查和分析后,我花了两三个小时写出了这篇小文章,抨击增添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我从来没想过会得奖,实在是不吐不快罢了。这篇小文章能得到读者的认同、评委的认可,也侧面说明了新闻创作不能闭门造车、拼拼凑凑。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闻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能创作出粘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优秀作品,也才能给人启迪、给人温暖、给人力量。

评论作为一种观点产品和思想产品,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就更应如此。如果闭门造车、不接地气,不烛照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情感,不反映时代的脉动、痛点和风貌,不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就会变得硬邦邦、干瘪瘪、文绉绉,就会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聊的腔调,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失去力量。

一边照亮自己一边温暖他人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我自知学识浅薄、知识肤浅、见识不多,谈不上是“知识分子”,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由于各种原因,我先后使用过大约10个笔名,上述那篇小文章使用的笔名是“矛戈”,“矛”和“戈”都是古代军队作战的兵器,其寓意就是敢于斗争、敢于出击、敢于胜利。

在我看来,记者不能只唱赞歌,只讲些不痛不痒的空话套话,对存在的问题、不良的现象,应当勇于揭露和敢于纠正。因为,别人今天的遭遇,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我们的不幸。如果人人都作壁上观,当“老好人”,做把头钻进沙堆里的鸵鸟,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很难进步。

甘日栋(左三)在农村调研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虽然现在我已经离开了新闻舆论工作的岗位,但我始终没有放弃记者的职责和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发现了更多值得记录的美好瞬间、值得铭记的凡人善举、值得书写的人间大爱、值得讲述的精彩故事。

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志存高远的年轻人,加入记者的行列,积极争当“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