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微middot

来源:柳琴 时间:2022/6/27
?   

心酸的旧艺人生涯

  老人介绍说,柳琴戏也被人称为“拉魂腔”,是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等地的一个剧种。她6岁跟随父亲张仲怀学习柳琴戏表演技艺,8岁登台,在郯城、新沂、徐州一带流动演出。最初是从“跑坡”、“对子戏”开始,即多为一人弹柳琴一人敲梆子,所唱曲调大多是“八句子”、“娃子”等。为了能够更多的扮演人物、表现更为复杂故事,随后又出现了由两个演员当场变换服装、扮相,以饰演更多人物的“抹帽子戏”。解放前期,出现了柳琴戏的职业班社,其规模不大,一般不多于10人,因此行里有“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之说。在这期间,勤奋好学的张金兰广采博取,融会贯通,艺术水平不断完善,嗓音清甜圆润,唱腔刚柔相济,真假声结合的巧妙自如,为以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的艺术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张金兰作为知名演员于年应邀参加临沂地区剧团柳琴戏演出队,从此结束了她流动演出的旧艺人生涯。当时演出队经常组织到集市或者城镇演出,每场收费两毛五分钱,尽管当时群众生活大多不富裕,可听柳琴戏仍然是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张金兰也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演员。有时候张金兰因为各种事情没参见演出,村民们就觉得钱花的不值,慢慢地,“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五分钱”就成为了一句俗语流传在大街小巷。

  新的时期,张金兰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进取,精益求精,年,在山东省首届戏曲观摩大会上,她凭借《闹书房》一剧荣获演员一等奖,年在山东省戏曲观摩汇演中,以《休丁香》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一等奖,获得金质奖章一枚。年,上海唱片社专题为张金兰灌制了《王三姐剜菜》、《王二英思夫》、《丝鸾记》、《三击掌》等脍炙人口的唱片。

  

一腔热血弘扬传统艺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柳琴戏受到强烈冲击并一度陷入低迷,众多创作、演职人员转行,老艺人相继去世或退休,柳琴戏表演人才青黄不接,使许多精彩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没有完全继承下来,甚至濒于失传。看到这一切,已经退休在家的张金兰急在心里,尽管已经87岁高龄,但她经常对青年演员言传身教,进行唱腔和身段表演的指导,并积极参加团里组织的一些演出活动教学培养工作。参与多期柳琴戏学员班的教学,对艺术学校柳琴科的学员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一些县区进行京剧转柳琴的剧种转换,为鲁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柳琴戏艺术人才。另外,她作为连任多届的政协委员,时常为柳琴戏东奔西走,大声呼吁。

  “只要我的生命还没有结束,我就会为弘扬发展柳琴戏贡献自己的一切。”采访的最后,张金兰老人坚定地说。(刘国伟)

亲,都看到这了,那就顺手个呗,给小编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