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我院院长徐昌俊。访谈中,徐昌俊院长结合音乐创作、办学治校实践,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徐昌俊谈到,作为作曲家,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国民族器乐谱写作品,“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作曲家所应肩负的使命。”作为院长,秉承育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能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与机会,这是我担任院长最最在乎的工作。”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坚持开放办学原则,积极推动天津音乐学院与美国茱莉亚学院合作,“这种办学模式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和高手合作,向高手学习,加快我们发展提升的速度,让学院早日与国际接轨。”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徐昌俊:开启国际合作办学新高点积极开展高水平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天津音乐学院有着六十二年的办学历史,而徐昌俊也将自己十余年的时间奉献在了这里。在他的带领下,天津音乐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培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门人才的重要高等艺术教育学府。带领学院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秉承着“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等艺术人才。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融入世界,把天津音乐学院打造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院校。
了解徐昌俊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作曲家。徐昌俊调侃自己是一位“业余”作曲家,因为他都是用业余时间在创作。在忙碌的行政工作之余,徐昌俊依然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地在坚持创作,甚至还会去挤占休息时间。他说:“作曲家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一生的追求。”而这样的一个身份也赋予了他极高的使命感,他希望来到这个世界上在离开的时候能够留下一些优秀作品,尤其是作为一位中国的作曲家,更希望能留下一些中国民乐的作品。
一位中国作曲家的“觉醒”
徐昌俊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深受西方音乐体系的影响。但在他真正工作以后,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年他被公派到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做访问学者。那时候,身在异国他乡的徐昌俊无论是去歌剧院听音乐会,还是平常打开广播电视,所接触的都是西方音乐。这些西方的古典音乐大师触发了他多的思考。徐昌俊常常在想中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有着如此悠久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民族乐器,为什么却没有那么多经典的文献。也许是一种作为中国作曲家的觉醒,徐昌俊立志应该多为自己的民族乐器去写音乐。
年到新加坡,他碰了到当时新加坡华乐团的总监并收到了创作邀约。他喜出望外,就正式地开始了自己的民乐创作,并坚持到了今天。虽然在大学的时候,徐昌俊就创作过民乐作品,其中不乏有荣获上海之春优秀音乐创作奖的作品,但那个时候在创作上没有很强的主动意识。而从为华乐团创作开始,徐昌俊则是发自内心的想为民乐做出自己的贡献。徐昌俊称这是自己思想和情感上的一次觉醒,要为自己的民族器乐去写作品,这也是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作曲家所应肩负的使命。
而如今,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为民乐创作,作品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很多西方的作曲家也开始对中国的民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他们的视角反过来为中国作曲家提供一些启发。对于这样的趋势,徐昌俊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他说:“我们民族器乐的发展迅猛,大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