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光荣的传承护桐到富桐,兰考人与泡桐

来源:柳琴 时间:2022/12/31

焦桐花开,来源:兰考县政府信息网

10月的兰考,晨光熹微,凉风入袖,格外清冷。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手持长柄夹子,身裹4层衣服,绕着一棵粗壮得需两人合抱的泡桐,仔细夹起它的落叶,收进垃圾袋。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叫魏善民,看护泡桐已达51年了,而这源自于年轻时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同时泡桐也是他追忆焦裕禄往事的符号。

一个人,一棵树,一段岁月,一种精神。在周围苍翠的草木中,这棵独特的泡桐,是焦裕禄亲手栽下的,当地人都习惯称它为“焦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和老中青三代人的守护,变得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每到春天会有大片的桐花盛开,引得无数的人参观。

在兰考,“焦桐”是种植在老百姓心中的树,更是泽被后世的精神之树。如今,成片成片的泡桐,早已实现了华丽转身,在完成了防风固沙的历史使命后,继续走上台前,当起了“扛把子”,成为当地人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一个集泡桐栽植、运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绿了一片地、兴了一方业、富了一乡人,不但在兰考“长”出了民族乐器产业,而且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昔日因贫困出名的“穷兰考”也变成了“美家园”。

曾被遗弃的幼苗长成了“焦桐”

在打扫完“焦桐”周围的杂物后,魏善民习惯坐在“焦桐”旁的花坛边。若和他闲聊往事,他一定会讲述59年前,那些在他脚下这片土地发生的故事。

年,来自兰考县堌阳镇朱庄村的魏善民,第一次见到焦裕禄时才21岁。彼时,兰考遭受着严重的灾荒,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严重。

黄河素称“悬河”,兰考,恰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因之毗邻黄河,地貌多为滩地、洼地,兰考县在历史上就属于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据《兰考县不同时期土地整治对比研究》披露的“三害”肆虐横行的数据显示,年的一次风沙损毁小麦达20多万亩,年风沙危害耕地面积30多万亩,绝收12万亩。

“我们这里距离黄河很近,大约5公里。黄河一决口,水挟着沙子,把沙丘都撇到这儿了。”魏善民说。84座沙丘毁了庄稼,赶走了一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要想富,种桐树”,这是当地的一句俗语,也是过去城关老韩陵大队的饲养员肖位芬给焦裕禄说的一句话。泡桐长得快,根系发达,能吸水,能固沙,成林后还能挡风。焦裕禄经过多次考察,开启了他种泡桐治沙的新思路。

兰考人从周围的几个县东拼西凑来了50亩的泡桐苗,开始种植。年3月,那时的外出的人还没归来,21岁的魏善民也种泡桐。种植泡桐,两人搭班,一人挖坑,一人扛苗。队伍分完了班,剩下了焦裕禄和魏善民两人。

“小伙子,咱俩搭班吧!”焦裕禄叫上了魏善民。比焦裕禄小20岁的魏善民,干起活来手脚麻利,抡起铁锹,刨起坑来,又快又深。刨坑是费力费劲的活儿,焦裕禄几次想给他轮换,但魏善民怎么都不愿意。

焦裕禄和村民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挖坑栽树,一个村民拿起一棵瘦弱的小树苗准备扔掉,“太小了,不容易成活!”焦裕禄听见了连忙拦住,说:“拿来我种上,你不知道,泡桐成活容易,只要有土、有水、它就能活,而且生长快,根系发达,就适合咱们兰考这种风沙大、雨水多、土质不好的环境。”他一边说,一边干,很快,这棵小树苗就站立在大家面前。不过,因个头“不合群”,这棵特殊的树苗,最终没有种到成行树木之中,而是由焦裕禄亲手种在了一旁。

焦裕禄在泡桐树前留影(资料照片)

魏善民特意向正观新闻记者提到在种植这棵泡桐苗时,焦裕禄担心孩子和牲畜伤害这棵幼苗,专门走到了远离大路的地方种下来。“你别看它小,它的根多,扔了可惜了。”焦裕禄说。谁也没想到,栽下这棵树的第二年,焦裕禄去世了。

“可能连焦书记也想不到,这棵曾被遗弃的小树苗会长成参天大树。”魏善民很感慨,焦裕禄亲手栽下的这棵泡桐已超越了普通泡桐约三十年的寿命,几乎延长了一倍,成了名副其实、令人敬仰的“泡桐王”。

三代人接力守护焦桐

栽树需护树,那时,泡桐林一旁便是一条宽敞的土路,村上的牲口耕种庄稼,从这里路过,放学后嬉闹的孩子也从这里走,护树的职责交给了大队里德高望重的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被推选为护林员。

守护泡桐,不仅要浇水,还要施肥、打药、垫土、排水。

年,魏宪堂护树8年后,由于身体原因下不来床,他把29岁的魏善民叫到床头。“善民啊,我下不了床,这棵树交给你了,为啥交给你?因为你是一名党员。”

当时正值壮年的魏善民本打算去缺人手的大庆油田工作,考虑到护树和照顾老人,他担起了守树人的角色,旱天浇水、涝天排水、培土扫地,从清晨到日暮,老人整日守护着这片泡桐。

年,由于硬化地面,“焦桐”根部接收不到空气和水分,叶子从绿变黄,老人心里比谁都着急。年,周围的桐花开得很好,就“焦桐”没有开花。“‘焦桐’了出大问题”,魏善民说,“一天一夜,我整整打了个孔,又给每个孔浇水。”为了救活“焦桐”,魏善民给树周围的地面打孔。刚浇水不一会,孔里的水就渗了下去,老人守着树一天来回浇了6遍水,从第7天开始,焦桐开始开花了。“好了,‘焦桐’算是露出笑脸了,活了!”

如今他已守树51载,年事已高的他想好了自己信任的三代守树人——他的三儿子。“我三儿子也是党员,刚好在村里工作,等我身体不行了,就把守树的工作交给他。”

如今的泡桐林已更新到三代,成排的泡桐依路生长,高耸的枝干俨然如一座城墙,守护着兰考人民。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年3月,习近平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吟诵了年7月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他说:“这首词我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金秋十月,微风吹来,“焦桐”的枝叶婆娑作响,如同一座丰碑,巍峨矗立,向数不清的人们讲述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泡桐转身化做“发财树”

魏善民以前或许从没想过,用来防治风沙的泡桐,经匠人打磨,也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响起华美乐章。沿着焦裕禄的思路,种植泡桐不仅是治理风沙的重要手段,还能摇身一变,化做“摇钱树”。几十年过去,兰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泡桐已成当地的“绿色银行”。

兰考当地人充分利用成材的泡桐树,进行木材深加工,生产出了家具、木制工艺品、桐木拼板,更为可喜的是,当地的能工巧匠,还利用轻灵的桐木板制作出了古筝、柳琴等民族乐器,使泡桐走进了大雅之堂。

当暮色落入眼眸,青砖白墙映出斑驳竹影,月洞门里飘来清越琴声,撩人心弦。这里是有着“中国民族乐器村”之称的徐场村,因制作古琴、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而蜚声海内外。

起初,徐场村村民却不知道自己守着宝,随着兰考一代代泡桐成材,当地人便拿它做成家具,后来上海乐器厂的一位师傅发现木质疏松适度、不易变形,板材透音性能好、共鸣度高的泡桐,可以发掘制成琴瑟、琵琶、阮等民族乐器。

制琴师傅便在当地大量收购泡桐,并在村子上成立了第一家制琴的作坊。徐场村上木工较多,大多进入作坊做起了学徒,其中便有徐亚冲的父亲。随着作坊生意越做越大,工人便有了回家自己单干的念头,徐亚冲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们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做琴,平时还是以种庄稼为主,有时候乐器做多了,反而卖不出去。”徐亚冲说。

徐亚冲的父亲曾经背着琴,带着干粮,去大城市去卖琴,下了火车沿路询问路人要不要古琴。有时好几天,碰不到一个买家,遇到买家询问,自己对古琴一无所知,只知道如何制琴,却对古琴如何弹奏,音色如何说不上来。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琴声配乐让徐亚冲沉醉,初中的时候,他便想知道这种声音如何弹奏,询问村上制琴的师傅,他失落了。“村子上家家户户都在做琴,却没人知道怎么演奏。”徐亚冲说。

年仅15岁的徐亚冲决定出去专业制琴的琴房做学徒,学了三年,他发现制作古琴并非家中制作古琴那样简单,“以前我们对古琴了解太少了。”徐亚冲说,“古琴就是一个面板一个底板,但为什么面板是圆的?为什么有13颗琴徽?”

了解到古琴的制作与其背后的人文底蕴,徐亚冲决心自己回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回家便碰了壁,父亲听说两个月能制好的古琴在徐亚冲这要花两年以上的时间,他不理解徐亚冲的想法。徐亚冲和父亲多次沟通,最终购买了6把琴的材料。

两年后,徐亚冲和父亲带了两张琴去北京参加乐器展,手头紧买不起摊位,他们便和别人凑在一起。恰巧,一个老师路过摊位,注意到这两张琴。反复拨弄琴弦,老师张口称赞徐亚冲制琴水平可以,最终1万元收下了两张琴。这次经历让徐亚冲觉得坚持制作高质量的古琴是值得的。“最早8千元一张,到后来三五万,最贵卖过18万一张琴的高价。”徐亚冲说。

古琴悠扬,特色产业奏响富民曲

随着“中国民族乐器村”的名气越来越响,不计其数的游客来到这里,徐亚冲也给游客们介绍民族乐器制作的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同时,他也开始做一些公益课,把古筝、古琴带入校园。

曾经,有电商到村子上大批收购古琴,并告诉村民有多少,他要多少。村民惊讶于他的销路如此通畅,便开始琢磨如何做好电商。“随着视频和电商兴起,我们村子上的乐器不仅有了好的销售渠道,也把我们村子的乐器展示到全国乃至世界人们的面前。”徐亚冲说。

近年来,兰考大力发展民族乐器产业,建成音乐小镇,引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西安朱雀、深圳佳音王等品牌企业,深化与中央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形成集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兰考当地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共有各类民族乐器及配件生产企业家,从业人员约2万人,年产乐器70万台,音板及配件万套。

“焦桐”的故事在新时代里有了全新的演绎与诠释。

如今的兰考再也不是那漫天黄沙、遍地盐渍的苦穷之地,听着焦裕禄的故事,伴着“焦桐”一起长大的兰考新一代,也正在用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改变着兰考的面貌。兰考脱贫了,新时代的兰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