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期
二
艺
术
沙
龙
年11月17日晚上,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星期二艺术沙龙上演“金石丝竹国韵芳馨——民乐三重奏音乐会”,三位实力派中国民乐艺术家的精彩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本真与创新。演出前,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民族乐团二胡独奏家段皑皑、中国首位竹笛表演艺术博士杨伟杰与融琵琶、阮、柳琴、秦琴四艺于一身的著名青年演奏家沙泾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民乐的传承与发展。
01
演奏家也玩作曲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欢乐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雨打芭蕉》……这些经典曲目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当晚的音乐会以重奏版本呈现多部经典,三位演奏家将吹、拉、弹三类乐器有机融合,使音乐旋律线条更为丰富。
引人瞩目的是,三位演奏家选择的独奏作品皆是当代作品。其中,段皑皑演绎的《火——彩衣姑娘》是当代民族音乐家刘文金的二胡套曲《袍修罗兰-如来梦》中的第三首作品,该作品根据台湾著名诗人愚溪的文学巨著《袍修罗兰》中的人物形象谱写而成,阐述了人对光明的不懈追求与佛家思想的宇宙观。音乐旋律生动再现了火苗跳动、忽闪忽灭的形象,并借用了印度音乐元素,意蕴悠长。
而杨伟杰与沙泾珊也拿出了他们自己创作的曲目。杨伟杰的《粤竹》灵感来自他手中的乐器笛子,他以吐音等演奏技法模拟出竹子节节生高的形态,活泼清新。该曲吸收了广东音乐的元素,并将其化之于无形,旋律听来似曾相识又别出心裁。沙泾珊的琵琶独奏曲《偃月青龙》则以青龙偃月刀的角度来观照其主人关羽的一生,富于想象。“琵琶演奏指法繁多,我将平时并不常用的琵琶演奏指法套用在这部作品中,使它可弹可练,富有趣味;我个人比较喜欢武曲,在这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琵琶也是一个模仿能力很强的乐器,这首作品也运用了很多拟声的技巧。”沙泾珊透露,此作源于年她为话剧《三国》所作的配乐,同年获得“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银奖。今年疫情期间,她又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根据以前的创作片段,写成《桃园结义》《羽扇纶巾》,合称一部《三国》套曲。
段皑皑称,演奏家参与创作可视为一种潮流回归,因为像《二泉映月》等早期作品其实也都是出自民间演奏者之手。演奏家与乐器朝夕相伴,是最了解乐器的人,他们的作品往往体现出对乐器的充分关照。因为演奏家的加入,当下的原创民乐作品在题材、手段、体裁上面貌也更加多元。
杨伟杰表示,与过去的民间艺人相比,学院派出身的演奏家在和声、曲式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要想“将专业的知识转化为好听的音乐,让我们喜欢的音乐能为更多人所喜爱”,作品还需接地气。中国当代著名职业作曲家甘霖也为演奏家的创作出彩点赞。他说,要想创作好作品,作曲家同样需要对民族乐器深入了解,对中国民乐发自内心地认同。不应将西方音乐概念随意套用,以现代之名牺牲音乐的可听性。发展民乐,需要摒弃土,保留本。“当晚这场音乐会中,我感受到民乐的本真。”
02
以多种手段吸引年轻目光
“中国的民族音乐不亚于西方的交响乐。”甘霖说,就连世界级指挥家小泽征尔也对《二泉映月》顶礼膜拜。由此,身为中国人,怎能不对中国民乐保有应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位民乐演奏家表示,从创作、演奏到受众,新生代的加入正使古老的民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杨伟杰与沙泾珊,一个出生于香港,一个出生于广州,既是同行,也是夫妇,他们曾随《粤乐集结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民乐家广东音乐专场》于年来中山演出,当时的选曲同样体现了广东音乐传统与现代的“双面”。该音乐专场的参演者均是70后和80后的青年音乐家。他们受过多年严格的音乐训练,并活跃于中西与流行乐坛。
谈到广东音乐的发展,杨伟杰表示,广东音乐不只限于流传于广东,而是具有广东特色的音乐文化,“海纳百川本就是广东音乐的性格。”当下,多地民乐团正通过在全国范围内邀约优秀音乐人,结合时代精神,以艺术精品引领创新,使广东音乐更加丰满。
段皑皑称,随着各大音乐院校的扩招,从事民乐专业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具有专业素养的演奏家也推动中国民乐演奏技术的提升。随着国潮的流行,一些年轻人也通过综艺、游戏等媒体传播对民乐萌生了兴趣。在段皑皑执教的上海纽约大学,就有学生因为喜欢网游中的民乐配乐前来选修她的二胡课。“由此可见,民乐的艺术魅力不减,只是从业者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年轻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