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市级非遗“山东琴书”艺术传承掠影。一直以来,在单县人的情怀里,琴书是故事汇、是家乡戏、是一日三餐。琴书为曲艺的一种,因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由此,单县人也习惯把琴书称为扬琴,是单县入选菏泽市非遗目录的代表性项目。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可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可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除扬琴伴奏乐器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古筝、坠胡等,是舞台表演最活跃的剧种之一。△白方知的孙女白雅贤、白子贤自幼学习琴书,在非遗传承培训班上,姐妹俩表演琴书(资料片)△单县老一代琴书艺人演出照(资料片)在单县黄岗镇李六村孝善敬老饺子宴上,琴书传承人白贵良与儿媳申翠云及徒弟韩永申同台演唱连日来,单县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中,韩永福、张先英等琴书传承人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交口称赞。韩永福介绍说,琴书属于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时坐成八字形,扬琴居中,其他乐器分列两旁。演员各持乐器,自拉自唱。在说唱故事中,演唱者多以角色出现,并有生、旦、丑的分工,塑造的人物,讲述的事件,亲切感、立体感都很强。琴书曾流行于黄河故道下游地区的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约有二百年的历史延续。依据所根植的区域,琴书的种类不尽相同,单县当地艺人演唱的是山东琴书。与北京琴书相似,山东琴书最早是乡下人在农闲时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后来发展为服务大众的专业说唱艺术。据记载,清代同治年间,首先是失明贫困者为讨生活而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此为琴书艺术发展的重大转折点。“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纳其他曲艺所长,曲艺音艺融合创新颇有建树。单县琴书艺人还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表演特点,在诸多文艺种类中脱颖而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张先英说。新中国成立后,单县琴书艺人再由方言语汇与柳琴旋律结合构成衬腔、乐句,乡土特色更加鲜明,传统曲目以说唱梁山好汉、岳飞、杨家将等民族英雄故事为基本题材,“小腔调”唱出“大人物”。后来,随着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琴书题材逐渐“转小”,以孝道、婚嫁、教子、邻里等传说、寓言、奇闻、轶事为基本题材,“大腔调”唱出“小人物”寓教于乐,广受欢迎。今年60岁的白素玲家住单县黄岗镇申庄村,10岁时就跟着祖父白金龙、父亲白贵良登台演出,一副手板、一台扬琴、一口腔调……一唱就是半个世纪。“从曾祖父白玉堂开始唱琴书,到我和弟弟,再到弟弟的孙子、孙女这一辈,现在已经传承了六代人。”白素玲说,目前,其年逾耄耋的父亲白贵良仍然活跃在乡村舞台上,常与儿子白方知、儿媳申翠云及曾孙们说唱着“祖辈传下来的故事”。40年前,白素玲将自己挚爱的琴书艺术当成嫁妆带到婆家,很快融入单县文艺百花园中,并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彩。除了保留祖辈传承的《梁山伯下山》《王林休妻》《割肝救母》等脍炙人口的传统曲目外,白家艺人还与时俱进编演了《拒彩礼》《劝亲家》《防疫情》等现代曲目,白素玲或与父亲、弟弟、弟媳联袂,或与张长海、张凤英等同行携手,敲拉弹唱,谈古论今,议事拉理,成为单县文化艺术层林中的一棵“常青树”。这些天,因为脚部意外受伤,在家休养的白素玲暂时“离开”心爱的舞台,而她的同行们正尽情地活跃于百姓喜悦的目光中,演绎着她心目中的“精彩故事”。“等腿脚好了,我就上舞台,这一天不唱,心里就痒痒!”白素玲说。(文/图刘厚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