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ldquo戏篓子rdquo是怎么

来源:柳琴 时间:2022/6/20

尹桂霞,柳琴戏演员,代表剧目有:《四告》《樊梨花点兵》《大花园》《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丈夫李春生先生是柳琴戏的杰出代表。

尹桂霞从幼时随父亲学戏,至年老离开柳琴戏舞台,唱了多少出戏、演了多少角色,连她自己也数算不过来。尹桂霞的戏曲人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会的戏多,演的角色多,可谓“能文能武,亦花亦叶”。一出戏中,每一个角色的戏她都会,都能教;主角能演,配角会唱,成为柳琴戏界有名的“戏篓子”。

尹桂霞被人称之为“戏篓子”可谓名不虚传。这“戏篓子”之名也非凭空而来,包含了尹桂霞为柳琴戏一生付出的无数辛勤汗水。尹桂霞之所以会唱的戏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旧社会戏曲艺人的生活所迫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社会地位低下,而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更是卑贱。戏曲艺人靠卖艺糊口,浪迹江湖,属于“江湖人”。尹桂霞出生于年,从她六岁学艺并登台演出到她20岁成为拉魂腔的“角儿”,过的都是旧社会艺人的流浪生活。旧社会的艺人刻苦学戏,都是被生活逼出来的。

尹桂霞在传统柳琴戏《王华买父》中的剧照

过去办戏曲科班称为“打戏”。所谓“打戏”,是说“学戏的孩子,能学会戏,是靠班主或师傅打出来的”。在旧社会,师傅带徒弟往往是采用打的手段,强迫徒弟强化记忆,在几个月里学会多少出戏。记不住要打,动作不标准要打……为此,学徒会尽最大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几出戏,以满足早日登台演出的要求。因为一旦能够演出,徒弟便可自给自足,边演出边跟着师傅学习。演出的收入,除了支付自己最基本并极粗劣的衣食外,其余全归班主或者是师傅所有。尹桂霞学戏是家传,从小就跟着“尹家班”走江湖,父亲尹作春手把手地教她学戏,目的同样是女儿能有一身谋生的技艺,能够早日登台赚份子钱,以减轻家里生活的负担。尽管尹桂霞没有像其他的学徒那样挨师傅的打,但父亲对她学戏的要求同样严厉。不过幼时的尹桂霞天资聪颖,父亲教给她每一出戏的唱词,她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而且是整出戏的每一个角色的唱词、唱腔、念白她都能学会。再者,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尹桂霞对学戏有着天然的兴趣和极高的悟性。在她十四五岁的时候,很多拉魂腔的难戏、大戏,她就能出演主角了,比如《挡马》中的杨八姐,《英台思春》中的祝英台,《白罗衫》中的郑月素,《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大花园》中的张美英,等等。在她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学会了百余出拉魂腔传统戏,成为“尹家班”里的台柱子。

《戏篓子:尹桂霞评传》

杨玉芹上官修启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年12月定价58元

为什么要尽可能多地去学会很多戏呢?尹桂霞说,还是生活所迫。在旧社会,戏班游走江湖,到处演出,事前都要将全部戏码用红纸写好,请主家挑选,同时要禀明各戏码(本戏、折戏)的主要演员,主家选中的便在戏码上用墨笔一点,所以叫“点戏”。“点戏”的人一般对所“点”剧目的主要演员都是要当场赏钱或“披红”的。所以演员会的戏越多,被点中上台演出或是得到赏钱的机会就越多。登台多了,挣的钱自然就多。如果会的戏少,或是点中的戏不会唱,那只能是看着别的演员上台赚钱,既挣不着钱又十分难堪。所以,旧社会的戏曲艺人都会尽可能地多学几出戏,基本要达到观众喜欢看的戏、能点出来的戏都会唱,都能唱好。

旧社会尹桂霞所在的“尹家班”可谓红透鲁南苏北,所以演出特别多,一天至少演三台,上午一台、下午一台,晚上还要再演一台,如此高频率的演出,这对尹桂霞来说也是一种极大考验。有的会按折子上的戏去点戏,但也有些人会故意刁难戏班子,不点“戏折子”上的戏,专点那些很少唱或很难唱的戏。如果唱不下来,这对于戏班不仅是一种损失,也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这就要求演员什么戏都会唱,什么戏都能唱好。尹桂霞就是本着这样的要求,一边演出,一边不断地学。自家戏班不会的戏,听说哪个戏班里哪个演员会,她就找去,用她会的戏做交换,相互教,相互学,日积月累,这便让她装在心里的戏越来越多。

丈夫李春生功不可没

尹桂霞和丈夫李春生可谓是青梅竹马,他们十几岁时就在“碰班子”唱戏时相识。

尹桂霞学戏属于家传,从小就跟着“尹家班”走江湖,由父亲手把手、一字一句地教,只要是“尹家班”能唱的戏,她都能学到心里,不单单是她所饰演的角色,就是其他角色,不同的行当,她都认真学。别的艺人学戏一般只是学会一出戏的某个角色,而尹桂霞学戏是学整出戏,从唱词唱腔到一招一式。

李春生(右一)在现代柳琴戏《魏隆民》的演出剧照

而李春生小时候是拜在著名的拉魂腔艺人李忠智的门下学徒。学戏期间,师傅常带着他与尹桂霞家的“尹家班”搭班演出。李春生勤学苦练,又极具天赋,在柳琴戏的舞台上成长非常快。他认识尹桂霞后,就毫不保留地把自己会唱的戏全部教给尹桂霞。这样一来,尹桂霞既能唱“尹家班”的戏,也学会了李春生的老师传授给李春生的戏。李春生出师以后,正式带着师傅加入“尹家班”,与尹桂霞成了戏班的“金童玉女”,二人珠联璧合,红极一时。后来,李春生与尹桂霞结为夫妇,在柳琴戏的舞台上比翼齐飞,常年活跃在鲁南苏北各地。年,李春生作为柳琴戏剧种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戏剧讲习班,得到了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等京剧名家的传授和指教。讲习班学习结束回到临沂之后,他把自己学习期间在其他剧种上吸收的艺术,又传授给尹桂霞,这使得尹桂霞的演唱艺术又有了极大的飞跃,也为她后来从事柳琴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勤奋好学,走到哪学到哪

尹桂霞之所以一生中会唱那么多的柳琴戏,除了她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表演天赋外,还在于她勤奋好学,外出演出时,走到哪学到哪,每一次“搭班子”演出,都是她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别人会唱的戏她不会,她便千方百计要跟着人家学,为了能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教自己,她会主动提出把她会的戏教给对方,以此作为“交换”。

有一次在徐州演出时,她遇到了当年蜚声淮河两岸的拉魂腔艺人、艺名叫“二英子”的左银芝。“二英子”是个很开明的艺人,她见尹桂霞是个唱戏的好苗子,又虚心好学,于是就把自己会唱的几出拿手戏一字一句地传授给了尹桂霞。至今回忆起来,尹桂霞还十分感谢当年“二英子”对自己的热心传戏。

尹桂霞(右一)在柳琴戏《回龙传》中的剧照

回过头来看看现如今体制内的演员们,还有像尹桂霞这样的“戏篓子”吗?很难找了。首先,体制内的演员由国家拿钱养着,完全没有生存的压力,根本不用靠身上的戏去闯荡江湖,他们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主动学戏的动力没有了。其次,现在的演员,除了平时本剧团排练的剧目外,恐怕也没有几个主动去学习传统经典剧目的。

如今,唱了一生戏、全身都是戏的尹桂霞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她仍一心牵挂着柳琴戏的发展,她很想把肚子里面的这些传统戏传下去,使得柳琴戏艺术长盛不衰、永葆活力,这是尹桂霞最大的心愿。

本文摘自《戏篓子:尹桂霞评传》

本期编辑:王松林

推荐阅读:

《今生散记:戏曲艺事见闻录》73.00

《李啸仓刘保绵戏曲曲艺论集》50.00

《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58.00

《王金璐舞台人生》.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