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梦中的阿克库》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作为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师、青年指挥家周杰与青年作曲家杨一博合作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结项音乐会,歌唱家严圣民、金瑶热情加盟,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倾力演奏。音乐会采用小型民族乐团表演形式,分为“厚重的传统”与“多彩的民族”两部分。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受导师俞峰教授的影响,周杰长期留美学习,致力于西为中用,积极探索民族音乐新思路,其受邀指挥的民族音乐会广受好评。作为赵季平先生的第一位作曲博士,恩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培养,杨一博也几乎涉猎了音乐创作的全部类别,在不断创作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现代时尚而又极富旋律性”的音乐个性。两位青年音乐家珠联璧合的音乐呈现,观众能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风貌、民族风情,也能体悟那片色彩斑斓、圣洁厚重的土地。
一、厚重的传统
音乐会前半场,以民族管弦乐与歌曲两种体裁,在“民俗、历史与向往”三个层面的递进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面貌与审美意境。作品《祓禊谣》通过民族管弦乐队形式,描绘春季时节人们沐浴采兰、饮酒嬉游的民俗活动景象,乐曲热烈祥和又不失古雅之感。《越相侧商调》是歌唱家方琼对姜夔的祭祀迎神歌曲进行挖掘整理,由杨一博重新改编与配器,在古朴与现代音乐元素的交织中,以当代人的视角回望历史沧桑与变迁。《韵谣》借用诗人陶渊明“桃花源”的意境,吟唱出当代人脑海中对“桃花源”的诗意想象与精神向往。
二、多彩的民族
音乐会最精彩动人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梦中的阿克库》,与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创作灵感都源于杨一博在年赴北疆伊宁巩留县库尔德宁地区采风过程中聆听到的音乐。创作组于年再次赶赴新疆地区进行深入采风,进一步整理、收集当地音乐元素,经过前后一年多的潜心打磨,终于在音乐会上呈现极富哈萨克族音乐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
《梦中的阿克库》组曲在原汁原味的当地民歌、民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浓郁的和声色彩、多变的节奏织体,结合当代富有冲击力的音乐文化元素,描绘了创作者心中那圣洁、美好的“阿克库”。由6首作品构成,描绘了新疆哈萨克生活一天的循环往复。
其中《伊犁河畔》是以哈萨克族民歌《月光》为元素创作,杨一博将原曲四拍子节奏改编为三拍子,fa、si等极具民族特色偏音的运用,流淌出浪漫而神秘的哈族旋律,品悟伊犁河畔古老的传说。
《阿吾勒的炊烟》的创作源于作曲家在哈萨克族阿吾勒毡房过夜的亲身经历。乐曲开始运用大量变化音组,描绘黎明前的神秘。通过单音点描、同音转调、功能分组、管乐与弦乐交织等创作手法,展现大自然昼夜交替的色彩变幻。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又名《都达尔和玛利亚》)这支经典的哈萨克民歌,在弹拨乐、弦乐、管乐不同色彩的对比、平行与交织中,如清风一般缓缓流淌在草原上,绽放出沁人心脾的力量。
根据民间舞蹈音乐“卡拉角勒哈”创作而成第四首乐曲,意为“黑色的走马”。打击乐模仿马蹄奔腾、弦乐模仿马鸣嘶吼,同时在多变的节奏点、块状音响层的推动下走向哈萨克族人民的起舞欢歌。
“阿克库”即白天鹅的意思,不仅是哈萨克族图腾,也是其纯真与善良的化身。《梦中的阿克库》运用了柳琴与琵琶不同于常规的弹拨乐演奏手法,模仿冬不拉清脆悦耳、富于特色音响效果。通过笙的纯净音色,以及阮、弦乐等较为柔和的声部,在优雅舒缓的旋律中,展现白天鹅在祥云缭绕的梦境中轻柔起舞。
最后一首《永远的萨日阿尔卡》的主题来自哈萨克族古老的音乐曲调,作曲家通过现代音乐结构方法,运用层层递进、单一主题发展等进行全新的创作。在弦乐悠长绵延的气息铺陈下,弹拨乐如金色颗粒洒满草原,同时伴随着如白天鹅高昂脖颈一般的管乐,将感恩与深情不断赞颂。杨一博说:“这伟大的故乡,伟大的草原,我永远敬重它。”
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在近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中,有着多方面的尝试与成果。青年指挥家周杰与青年作曲家杨一博,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继承传统,勇于创新。首先,在已有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领域中,以新疆哈萨克为音乐素材所创作的组曲作品比较少。创作者始终以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养分,用音乐谱绘。其次,为青少年民族器乐演奏而创作,丰富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加强民族音乐传承也是作品创作的初衷。在运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的同时,结合中国当代审美意趣与青少年纯洁无暇的语言,在音乐主题的升华中,纯洁的“阿克库”永远留在观众心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