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柳琴戏
最美拉魂腔
文
本报记者张辉
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够步行一段路,去看一个人,去听一出戏。等到演员退场,舞台落幕,大家便在暮色四合里走出戏院,在半夜时分回到家中。柳琴的弹拨入梦,咿呀的腔调拉魂。通常还没睡下,就又打算明天再看戏要带几个煎饼,炒多少咸菜……柳琴戏旧称拉魂腔,流传至今,已余年。《沂州府志》卷四记载,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年间,临沂、郯城一带灾害频仍,穷苦农民为了活命,只好“游食四方”。年复一年,以致“浸以成俗”,“习为故事”。“游食四方”,须有一种游食手段,此手段很可能就是早期“拉魂腔”。年,临沂成立柳琴剧团。从此,柳琴优雅,二胡温宛、铜锣刚劲、琵琶飞扬,唱腔婉转,一曲绕梁三日不断。从此,多少临沂人曾经独享一张板凳静听一曲柳琴、略过一缕清风尽享“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惬意。自从有了柳琴戏,大概月亮便不再是夜晚的主角。月色下的柳琴铿锵,台上的尹桂霞、李春生、张金兰、邵瑞武才是人们眼里闪亮的明星。他们演绎着忠孝节义,人间悲欢。人间也从此流传他们的故事,演绎他们的传奇。李春生是会“飞”的柳琴戏艺术家,尹桂霞是能编会唱的“戏篓子”。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看戏不见邵瑞武,白花两毛五。剧作家王慎斋因为创作剧本,常常彻夜不眠,吸烟不断,人称“一支烟”。剧作家张铁民将幽默与包容写进戏剧,如今他是睿智和蔼的“铁叟”。6年,临沂柳琴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琴戏以每年场的演出频次,又在临沂重新焕发生机。本报本期推出特别策划《柳琴戏》,就是为了再次为大家呈现柳琴戏的历史与传承、创作与演唱,再现艺术家们的浓墨重彩,重温柳琴戏的拉魂魔力。即使时光带着往事渐行渐远,柳琴戏那些闪光的日子,宛在昨日,触手可及。那身形,那扮相;那琴音,那唱腔。一曲余音袅袅,唱得结局圆满。
欢迎您点击“郯城县花园乡”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