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戏曲火了,临沂兰山一个

来源:柳琴 时间:2022/10/5

柳琴戏是临沂市传统戏曲剧种,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笃圣”闵子骞故里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传统戏曲已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要内容之一。

10月30日,在汪沟镇杏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里,传承人杨凤云和她的搭档正在为村民们表演柳琴戏剧目《王小赶脚》。传承人在给村民带来别样演出和欢乐的同时,用自身行动在传承地方经典文化,让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接触这种传统剧种,爱听、愿听、传承家乡的声音。

兰山区汪沟镇长夫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剧团为居民表演溜山梆子非遗剧目。

如今,传统戏曲已经成了人们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最喜爱的形式。杏花社区文明实践站的柳琴戏剧目“开天辟地”就是其中之一。喜爱柳琴戏的村民聚在一起,往往一唱就是一下午,农闲时节的村庄欢声笑语不断。

“现在村里免费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凡是有想学的,不论老幼我都免费教。我们村的杨文静结婚嫁到隔壁村了,只要她回娘家的时候就抽空找我唱一段,我真心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学唱柳琴戏,让这门戏曲艺术传承下去。”杨凤云说。

除柳琴戏外,百年老唱腔溜山梆子也是文明实践活动的重头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兴起于乾隆年间的文化遗产曾多年无人问津。如今,村级文明实践站建设让老唱腔又重新融入了人们的新生活。

兰山区汪沟镇杏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柳琴戏爱好者表演柳琴剧目。

53岁的王英君是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东汪沟村村民,他们一家是溜山梆子的“忠实粉丝”。二十世纪溜山梆子曾有一段鼎盛时期,汪沟镇的大柳汪村、小长富村、东汪沟村、西汪沟村等十余个村都成立了溜山梆子剧团,经典的传统剧目不下百出,每一种各不相同,深受民众青睐。那时,王英君的哥哥王英义就跟随父亲登台演出,所唱溜山梆子极具艺术感染力,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角儿”。

王英君说:“我大哥今年5月份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学唱溜山梆子戏,让这门戏曲艺术传承下去,这不我们一家人都成了溜山梆子“粉丝”传承人。”

据王英君介绍他本人经常跟着哥哥一起研究曲牌曲目,大哥的两个外甥郑天秀、郑天月周末回家,就跟着姥爷学唱的有模有样。王英君说:“我大哥在世时就嘱咐我们要紧跟时代,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利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乡音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尽全力把溜山梆子戏传承下去。”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汪沟镇发掘乡土人才和民间艺术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疫情防控初期,汪沟立盛艺术团创作6份快板书提振精神,3份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7月7日,在临沂市举办的中国梦新时代话小康百姓宣讲比赛中,汪沟立盛艺术团表演的山东快书《高老庄扶贫记》荣获全市曲艺类第二名的好成绩。

兰山区柳青街道桥坊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书法爱好者在进行书法创作。(资料图)

目前,汪沟镇已有乡音剧团、闵子艺术团、明月天歌艺术团、沂蒙民间艺术团等10余个团体多人,志愿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活动,让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视觉大餐,每年参与志愿演出活动近40场,乡音剧团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化团队”、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临沂市第八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暨民间艺术展“优秀展演奖”。

“镇里投资40多万元,在镇驻地建设一处乡村大舞台,为群众娱乐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仅去年该镇就利用乡村大舞台组织演出16场次为群众送上丰富的文化精神食粮。”汪沟镇宣传委员戴景军说。

兰山区白沙埠镇,孩子们在玉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诵读王氏家训。(资料图)

在汪沟镇这群红马甲志愿队伍像跳跃的音符行走在平方公里的笃圣故里,乡村大舞台老戏新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他们辛勤劳动,为村居迎来蝶变;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陈规陋习,让群众真正得实惠他们宣扬并践行着;好媳妇好婆婆、美在农家示范户、家风文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他们带头示范……

“像溜山梆子一样,柳琴戏、琅琊剪纸等非遗项目纷纷加入到文明实践活动中,43个区级非遗传承人、13个市级非遗传承人、5个省级非遗传承人成为兰山区文明实践变奏曲中的活跃音符。”兰山区委宣传部二级主任科员刘江岭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张超通讯员臧德三孙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