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或许,你想象不到当年“万商往来、千帆竞发”的恢弘盛景,但一定能在两岸的馆台楼阁中感受南北交流的历史印记。
一线通南北,往来天地间。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北连海河,南接钱塘;流经六个省市,汇通五大水系……有人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在华夏大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跨越了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自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穿行了多年的大运河,不仅完整保留了人类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绵延不断的有力见证。从“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的杭州,到“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的扬州,再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汴州……繁忙的运河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一座座城市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
时间无言,转瞬千年;大运河日夜不息,中华文化奔涌向前。时至今日,大运河不仅仍然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功能,它的历史文化功能更是历久弥新、愈加凸显。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木槌敲定,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殷殷嘱托,语重心长。运河沿线各地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运河重焕生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在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创新形式,策划推出“沿着大运河看山东”网络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
放眼齐鲁大地,人文胜迹满载着历史,山水之间皆有故事。大运河山东段长余公里,占总河段的三分之一;更留下了超过整条大运河四分之一的遗产点。沿着大运河由北向南,从火树银花的台儿庄古城,到高墙黑瓦的南阳古镇;从风情旖旎的微山湖湿地古镇、东平湖生态旅游小镇,到水天一色的聊城水上古城。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虚实相间,“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叫响全国。如今的运河两岸,古镇街巷星罗棋布,庙宇城楼错落其间。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微山湖渔俗、南阳夜市遗落着历史的回响;四平调、柳琴戏传唱着岁月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条承载着山东历史风情的文化长廊;碧波千里的大运河自此滔滔南去,更流淌着中国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下宏伟诗篇,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被称为“运河之都”的济宁是大运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方,其中的南旺更是有“水脊”“驼峰”之称,位于整条运河海拔至高点、有“北方都江堰”之称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更是被称为大运河的“心脏”。站在大运河的至高点上,山东正在借着大运河带来的“红利”,深化文旅融合,推动运河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抢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当此之际,我们追问文化之源,更是为时代寻根。
我们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行走在运河两岸,在齐鲁山水之间千问千寻,是为了更好地积势蓄力、扬帆起航。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山东开局便只争朝夕。从大运河起航,“春山在望”的山东,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长河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文/王素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