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沈子友
看戏去,走!
在楼上战友老孟、老侯夫妇的邀请下,老毕老刘夫妇,还有我们一起到济南火车站附近的北洋大戏院,看了一场由济南吕剧院演出的传统吕剧。
说起来这已是上月28号的事了。
济南吕剧院的青年演员赵窍窍,和老孟家是亲戚,我们也都熟悉。当晚她担纲主演吕剧传统戏《三拉房》,邀请我们前往观看,我们相约三家6人结伴而行。结果临行前老孟因照应孙子改变主意未去,我们5人乘公交车前往。演出是在经2纬3路的北洋大戏院,离我们院十几站路。7点开场,我们6点出发,结果因途中堵车,眼看就要迟到了。
《三拉房》剧照之一
赶紧进场就座,《三拉房》早已拉开序幕,赵窍窍首先登台开唱了。所幸传统剧目都具有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我们虽然晚到了几分钟,但《三拉房》的剧情还是一目了然:丈夫张文生要进京赶考了,但没有盘缠,母亲不允。妻子郭素真深明大义,把自己的嫁妆变卖给丈夫做盘缠,一边收拾行囊,一边与丈夫告别,三送三拉,反映了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和临行离别的矛盾心理。
《三拉房》剧照之二
赵窍窍不亏科班出身,唱腔甜润,身段优美,与那位扮演小生的男演员配合默契,将那位既鼓励丈夫进京赶考,又担心丈夫变为陈士美的聪明贤惠妻子的矛盾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她表演时,我发现周围的观众有的手拍膝盖随声附和,有的在手机中拍摄视频,说明了观众的内行和对她的喜爱。
《三拉房》剧照之三
《三拉房》全剧大概有50多分钟。当赵窍窍和她的男搭档谢幕时,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接下来演出的是《借年》。
《借年》剧照之一
说的是穷小子王汉喜,因家里太穷,奉母命去还没成亲的岳父家借年货的故事。剧情结构紧凑,活泼诙谐,生动感人。王汉喜、未婚妻、嫂子三个演员,表演都很到位。全剧也有四、五十分钟,结束时演员谢幕,观众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借年》剧照之二
走,听戏去!自看了这场传统吕剧后,我的脑海里一直回响着另一种声音——儿时的声音!一场吕剧,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
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的家乡鲁东南一带的农村,管看戏叫听戏。看戏不叫看戏而叫听戏,对此我曾经感到有点不可思义,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各自的含义。
那是一个物质上还处在一穷二白的年代,然而却是戏剧最繁荣的时期。在我们那里当时流传于世的剧种剧目,可谓应有尽有。为了有所侧重或区别,人们把它们分为两种:一种为大戏,即京剧;一种为小戏,主要是吕剧、柳琴戏、肘鼓戏。
当时农村演戏都是出于群众喜闻乐见,自己组织戏班子自己演出。京剧既为大戏,在诸剧中占主导地位,对人们的影响也最大。往往要一个大村或几个村才能拉起一个戏班子,生未净旦丑、吹拉弹奏,一应俱全。唱戏时要搭起一个大的戏台,台上唱台下听,有时一连唱好几天。听来自唱,听戏大概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电影、歌舞等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这种以听觉为主的戏剧逐渐式微,听也随大流地变为看。以至六十年代时期,那些传统戏剧更被当作“四旧”扫地出门。所幸,在新时期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下,一些传统的剧目又重新回到了人民中间。
由听到看,是一种历史的转变。时隔六十多年,再回到传统的戏剧剧场,暂时作一次由看到听的倒转,感觉真的不错。
.12.16日于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年12月入伍,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李勋修《青烟威文学创作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