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12.html曹卫东在制作琵琶北京市通州副中心的台湖镇金福湿地公园,翠绿环绕、流水潺潺。年,由琵琶制作非遗传承人、民族弹拨乐器制作名师曹卫东创办的韵源天地琵琶艺术馆迁入此地,年艺术馆对外开放。这也是北京首家琵琶艺术馆,至今,艺术馆已举办多次主题活动。艺术馆分上下两层,琵琶元素随处可见,即使是休息区的一张茶几,形状亦借鉴了琵琶的流线身姿,体现着曹卫东对琵琶的深厚情感与细腻巧思。生于北京的曹卫东有着北京人特有的大气爽朗、风趣热情,展览区里展出的几十件琵琶作品均是他从业三十多年间所研制的得意之作,每一把琵琶背后的精彩故事他都如数家珍,历历在目。一聊起关于琵琶的话题,那个爽朗风趣的曹卫东立马严肃起来,甚至表情都变了,整个人都进入了严谨的状态。对待热爱的琵琶事业,曹卫东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为“木头孩子”倾尽心血16岁时,曹卫东进入北京乐器制作学校,系统学习了乐器设计、制作,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与乐器的演奏。毕业后,曹卫东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师从琵琶制作大师满瑞兴学习琵琶、柳琴等弹拨乐器的制作。经历三十多年的行业洗礼,曹卫东逐渐形成自己的制琴风格。他在琵琶的音色、音质、手感及均衡性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研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尝试,成功研制了多款高音琵琶、低音琵琶,开拓琵琶的音域,填补了琵琶声部中的空白。年,在演出与教学实践中深感琵琶室内乐团低音部分缺失给演出带来缺憾,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希望能研制出一款适用的低音琵琶。她与曹卫东沟通交流后,两人开始了低音琵琶的研制尝试。今年8月4日,在山西大同大剧院上演的弹拨(琵琶)文化艺术节“弄韵——低音琵琶原创作品音乐会”上,琵琶演奏家兰维薇、陈音、张强、杨靖、陈甦超以及杨靖琵琶室内乐团,先后上演了6首专门为低音琵琶而作的作品。此次音乐会上亮相的低音琵琶,就是由杨靖与曹卫东共同研制、开发的第六版低音琵琶。这距离两人开启低音琵琶的研制,已过去二十多年。琵琶大师刘德海说过一句话:“制琴人孕生木头孩子,弹琴人调养木头孩子,制琴弹琴鱼水情缘,琴声之美功百各半。”这句话生动体现着制琴与弹琴之间的渊源。回首研制六版低音琵琶的过程,曹卫东说,这其中的艰辛不亚于养育了几个“孩子”。起初,他只是在常用琴基础上进行简单调整:增大琴体,更换琴弦,先后尝试了大阮弦、中阮弦、古琴弦。经过几年的摸索,曹卫东发现这样的调整存在不足:琴体过大会导致演奏家演奏时手感不适;腔体虽然增大,但内部结构没有变化,琴的低音效果不明显。第二版在体积上进行了缩减,演奏手感大大提升,但是低音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研制的进程一度停滞好几年。研制第三版低音琵琶时,曹卫东已是不惑之年,制琴经验更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制琴观:一把好琴的诞生,善用好材料是基础,还取决于制琴师文化素养的不断积累、审美观念的顺时变化。强调“人琴合一”,物(琴)用(演奏)二者相辅相成,以人(演奏者)为本。第三版低音琵琶有了质的变化——琴头考虑安全性,由如意式改为卷书式直头;对琵琶共鸣箱内部的尺寸做了大幅度调整,由原来的半弧式腔体转变为箱体式,增加琴体的内部空间;琴壁变薄,音板与整琴采用盖面粘接工艺,同时调整琴弦位置,低音效果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在曹卫东看来,这一版的低音音色,有了“琵琶味儿”,极具琵琶音色的颗粒感。拿到这版琴,杨靖上手一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在曹卫东的制琴工作室里,她抱着这把琴从晚上十点多一直弹到深夜十二点多,久久不舍放下。杨靖和曹卫东第五版,曹卫东在外观和操控性方面进行更为细致的调整,加入微调轴,以适应不同力度演奏家的演奏需求。这一版让杨靖十分兴奋,“这个琴的声音太好听了,音色低沉深邃,低音效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俩协商将此琴命名为“龙吟”。第六版,“龙吟”的尺寸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演奏家的手感与操控要求。这版琴还使用了曹卫东与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共同研制、获专利认可的可拆卸琴头,琴头加上了中国红山文化的特有符号“C龙”标识,音板中部镶有一对半月式的装饰形小音孔,装饰古朴又美观大方。目前,第六版低音琵琶也已申请专利。但对于曹卫东而言,低音琵琶的研发并没有停止,未来还会根据演奏家、作曲家的建议,让低音琵琶不断优化。在他看来,“木头孩子”的不断成长,离不开制琴师、演奏家、作曲家的齐心协力。挖掘琵琶多样性曹卫东在制琴中发现,琵琶并非只是音色、形制单一的乐器。通过创新与复古,他努力挖掘琵琶的多样性。近年来,由他复古仿制或研发新制的多款琵琶,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的琵琶外观设计及实用创新等多项专利,并收获业界一致好评。艺术馆展出的明式琵琶、龟兹琵琶、五弦琵琶、专利琵琶、国礼琵琶、定制款琵琶、六弦花边阮、火不思系列等,代表了他不断复古与创新的丰硕成果。艺术馆展示区的首件展品,是一把螺钿曲项琵琶,琴体是纯手工制作,采用螺钿镶嵌工艺,造型精美,十分华丽考究。这是曹卫东复制的第一把唐四弦曲项螺钿琵琶,这把琴的真身目前收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是当时唐玄宗赠予日本圣武天皇的国礼,属御用等级文物,是古代琵琶中的珍品。曹卫东希望通过复制手段,让更多古代琵琶“重生”,让琵琶家族的成员越来越壮大。曹卫东复原制作的唐代螺钿琵琶年,他开始复制古代琵琶的工作。他以敦煌壁画、唐宋诗词为参考,相继复制出乐舞琵琶、唐代曲项四弦琵琶、唐代直项五弦琵琶、鸟喙式五弦琵琶、龟兹琵琶、明式燕尾琵琶。复古琵琶不仅以精美的外形丰富了琵琶的形制类型,也让人们听到更多不同的琵琶音色。曹卫东介绍,古琵琶的音色更为古朴,原因在于琴弦和内部腔体的不同。现代琵琶的一弦多为钢丝弦,二、三、四弦为尼龙钢丝缠弦,古琵琶多用蚕丝弦、羊肠弦、牛筋弦。曹卫东复原制作的历朝历代琵琶曹卫东复制古琴不是简单的“复制”,他在保留古琴风格的同时,结合现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当今演奏家的演奏习惯与特色进行创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把名为“百衲”的明式琵琶,正面琴体由一百多片龟甲拼接而成,工艺精巧且制作难度极高。因为珍贵,这把琴从不外借,它的音色只能依靠人们的想象。年,根据参考照片和查阅史料,曹卫东制作完成一把类似“百衲”的燕尾式明代仿制琴,在保留明代琵琶风格特征和四相十三柱排品样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制琴工艺和史料对明代琵琶的声音进行推断。这把琴被芝加哥大学教授蔡九迪立项研究。作曲家姚晨听到这把琴的声音后大为震动,专门创作了《琵琶弹戏:西厢记》中的两折(后添写了第三折,其中第一、三折使用燕尾式明代仿制琴),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兰维薇于年6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进行首演,受到国内外观众的一致称赞,也点燃了人们“想象明代琵琶的声音”的热情,与这把琴相关的系列音乐创作、演出、学术研讨活动相继举行。艺术馆里有一扇艺术感十足的背景墙,以“剪影”的设计理念,在壁龛内陈列琵琶的音梁、八字梁、音柱、音孔等精巧配件和琵琶曲线优美独特的整体结构。其中不乏曹卫东获得国家专利的新发明。比如年由他首次设计出的自由拆卸式琴头,年底装配调试,历经多次实验不断完善,最终于年6月正式获得专利证书。这款设计解决了演奏家巡演时乐器运输过程中,细窄狭长的琵琶琴头易受损的问题。“做琴要以人为本。”从材料选择到工艺精进再到创新发明,曹卫东注重每一个制琴细节,致力于为演奏家提供更好音色表现和演奏便利,一步一步靠近“琴人合一”的状态。制琴要有心,更要有情怀年,曹卫东成立自己的制琴工作室。一开始,工作室很小,只有他一个人。脱离乐器厂的安稳与舒适,从选材到制作工艺,制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亲自把关。前辈制琴大师曾总结,“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制作出一把好琴,木材是关键。为此,曹卫东经常亲赴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挑选上好乐器木材,也慢慢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曾经书上写得满满的木材知识,现实中完全不够用。光是紫檀、黄花梨等木料,细分起来就有大大小小几十种,令人眼花缭乱。在鱼龙混杂的木料市场,曹卫东遇过珍品,也见识了不少假冒伪劣。仅是开木料就见过不少奇事:木料里藏着蛇的,黑心贩子往木料里灌水泥的,从东南亚运回的老木料里有陈年炮弹的……跑在一线,各种经历让他学到很多书本上不曾有的实践经验,譬如,通过细微气味的区别,来分辨外观几乎完全一样但价格相差甚远的两种紫檀木料。要达到这种程度,他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处处有心,去留意,去学习,去揣摩。在曹卫东的仓库中,收藏了不少难得一遇的木料、琴坯。他介绍,有的木料不能马上用于制琴,要耐心地等,等到其达到乐器制作所需要的稳定性后才能制作。有的木料从下料到制琴,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过程很考验制琴师的耐性。曾有徒弟问他:“师父,你现在制琴,眼睛就是尺子,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这样的境界?”曹卫东告诉徒弟,和木料一样,制琴师也要等,做个有心人去修炼自己,慢慢把精准的数据融入眼中、脑中。这也是当年他的师父对他言传身教的道理。作为琵琶制作技艺第四代非遗传承人的曹卫东,在继承前辈优秀制琴文化基础上,也开始把目光从工作室投向更远的地方。在他的琵琶艺术馆里,除展览区外还分设了琵琶制作体验区和琵琶艺术交流区,包括展览厅、制作间、音乐厅、雅室,是一座集琵琶展览、艺术演出、教育教学于一体的琵琶艺术体验馆。曹卫东希望,借助北京通州区台湖镇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影响及发展,将琵琶艺术馆定位为一个更广阔的载体,提供专业高品质的演出内容,同时作为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实现民族乐器演奏、制作的普及工作,一方面为民族器乐制作行业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人才交流、技术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这也是他创办琵琶艺术馆的初心:让越来越多人了解琵琶制作的独具匠心,同时展示琵琶形制、声音、演奏艺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除此之外,曹卫东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琵琶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民族器乐学会弹拨乐器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致力于培养更多民族乐器制作人才的同时,他也在积极争取改变多年来制琴师专业、职业级别无规范认定的现状,为制琴师这个职业争取更多的专业地位与行业尊严。他说,自己曾就读的北京乐器制作学校因历史原因已经没有了,希望这个专业未来在职业教育中得到更多重视——除了职业学校之外,专业高校也能设置相关专业,给制琴专业的学生更多上升空间。随着民乐演奏与教学的发展,曹卫东希望乐器制作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紧随脚步。在他看来,乐器制作既是一门传统的手艺,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未来,他会与学校、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继续深入合作,在规范制琴科学数据、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职业评定方面持续跟进,让乐器制作变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让琵琶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民族乐器的魅力。陈茴茴/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