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微播郯城丨进来看看,郯城的宝贝东西都在这

来源:柳琴 时间:2022/8/1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主要流传于郯城县的马头镇,包括《淮调》、《大调》、《玲玲调》、《满江红》和《大寄生草》五个曲牌。五大调的旋律娓婉圆韵,节奏平实徐缓,歌词高雅隽永,多以叙事的形式,讴歌自然风光和人际情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在演唱形式上,多由一个人演出,配以民间管弦乐器和瓷碟、瓷碗、瓷酒盅、竹筷等物品,打击出节拍伴奏。年,鲁南五大调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

  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郯城,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主要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柳琴戏是以郯城民歌《姐儿妞》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临沂地区最早演唱拉魂腔的是郯城县一位姓金的老艺人,他活动在郯南一带,颇有名声。金氏之后,又分邱、黄两门派,世代相传。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柳琴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张金兰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产品共有10大系列,多个品种。代表性作品有摇晃类的哗啦棒槌、花篮、燕车高低棒人等。郯城木旋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艳丽、夸张传神,是当地乃至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之一。中央美术馆、宋庆龄基金会等单位也曾收藏了郯城木旋玩具的代表性作品。年,郯城木旋玩具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

  郯城木版年画

郯城县木版年画起源于郯城县胜利镇沙沃村。分为灶码子、门神、传说掌和经盘四大系列。其中门神系列是郯城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作品,一九九四年,郯城木版年画《赵公明燃灯道人》,在文化部举办的“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荣获银奖。年5月,郯城木版年画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郯城挂门笺

郯城挂门笺产于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马头镇的小马头、高册、万册等几个村庄,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郯城挂门笺是采用五彩套色凿刻镶嵌技术制成,集绘、剪、凿、套、镶、贴多种工艺手法于一体,代表了刻纸艺术的综合性最高水准。五彩缤纷、刀镂凿镌的挂门笺,与春联年画共同组成了鲁南乡村所特有的门饰风景线,成为中国乡村生活的文化标记之一。年,郯城挂门笺被列入临沂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郯城挂门笺艺人张乃苍被评选为临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孔子师郯的故事

孔子师郯子起因于“问官”一事。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昭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当时年轻,在鲁国做个小官,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臃肿而渎职,又听说了郯子在官制方面的认识,就亲自“往见郯子而学”。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郯国的祖先“少昊之国”的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学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于郯”、“见于郯子而学之”。唐代韩愈《师说》中有“孔子师郯子”句,概括“孔子问官于郯”、“见于郯子而学之”的故事,而后流传至今,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年,孔子师郯的故事被列为临沂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鹿乳奉亲的故事

鹿乳奉亲的故事出自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据《二十四孝图》第五幅载:“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年,孔子师郯的故事被列为郯城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海孝妇的传说

孝妇传说的源头是《汉书》,干宝的《搜神记》也有收录。到了元代,关汉卿依据这一传说创作了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最为人们熟知。年,东海孝妇的传说被列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

 

  郯城民歌姐儿妞

郯城民歌姐儿妞发源于郯城县泉源乡,主要分布在沿马陵山一带十几个村庄。按照郯城县马陵山下农村当地的风俗,男女青年确定恋爱关系乃至结婚后,女青年在爱人面前常以姐姐自称,把爱人称作弟弟。当地的民歌又多出自女青年之口,往往就以第一人称“姐儿俺”唱出,所以才有“姐儿妞”的名称。《五只小船》是姐儿妞的优秀代表作品,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年,郯城民歌姐儿妞被列为临沂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双旱船

郯城“双旱船”发源于郯城县红花镇。当地民间艺人,根据生活习俗,改革了旱船的表演形式,变单为双,始称双旱船。它由五人表演,一男持篙饰撑船人(艄公),四女分别扮成故事传说中的人物立于双船之中,两只旱船时分时合,忽左忽右,配合起舞,逼真地模仿生活中撑船动作,可做“升帆”、“启锚”、“搁浅”、“抛锚”、“扒沙”、“泼水”、“扛船”、“拉船”等动作。年,双旱船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年,双旱船被列入临沂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郯城唢呐曲

郯城唢呐曲风格古朴、地方色彩浓郁,是由郯城的民间唢呐艺人在长期的传承和演出过程中创作发展形成的一种曲调。代表性曲目有:《五六五》、《凡调》、《苦中乐》。这三首曲子被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年,郯城唢呐曲被列入临沂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庙山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郯城县庙山镇岳庄村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年,民间艺人高永贵师从苏州著名的乐器制作艺人金凤艺,艺成归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并授徒传艺。主要产品有柳琴、二胡、三弦、阮、板胡、京胡、笛子以及打击乐器等。其中柳琴,是郯城县地方戏曲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庙山民族乐器制作的代表性作品。年,庙山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为临沂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郯城杞柳传统编织技艺

杞柳编织始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郯城杞柳编织工艺精湛,技法繁多,大致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凉晒、刷漆等七个流程,主要编织技法有平编、绞编、勒编、砌编、缠边等。郯城柳编艺人张兆明于年创作的《柳编中国馆》和年创作的《柳编北京奥运会鸟巢》在山东省第二届、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上分别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银奖”。年,杞柳编传统编织技艺被列为临沂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琅琊草传统编织技艺

琅琊草传统编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郯城民间,主要分布在重坊镇和港上镇,当地旧时有送“回门鞋”的风俗,即姑娘出嫁后回娘家过九天,回门时要给丈夫、公婆各送一双鞋作礼物,叫作回门鞋,过去穷人家里无法做好一点的布鞋,就用琅琊草编草鞋作为回门礼物。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年,琅琊草传统编织技艺被列入临沂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结传统编织技艺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编结技术可分为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巧;编织方法大致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根据中国结的类型可分为梅花结、蜻蜓结、生姜结、圆织锦结、盤扣结、水手哨结、双连结、十字结、平结、盘长结、庙宇结、黄花结等。年,中国结传统编织技艺被列入临沂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头朝牌

马头朝牌起源于郯城县马头镇。因朝牌形状类似古代上朝时用的笏板,故马头的文人墨客以“朝牌”命之。又因炉火烤制而成也称为“烤牌”。马头朝牌的制作工艺流程独特。大致分为准备原料、发面、揉面、出剂子、揉剂子、制坯、成型、上色、撒芝麻、烘烤等多道工序。马头朝牌美味可口、外酥里嫩,深受人们喜爱,与马头羊肉汤、糁共同代表了是马头美食文化。“吃了马头的饭,走遍天下不用看”,这一俗谚足以说明以朝牌为代表的马头小吃,颇受往来客商及当地居民的青睐。年,马头朝牌被列为临沂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