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这首诗是窑湾夜猫子集的真实写照。
04:47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边的古镇窑湾始建于春秋时期,自唐朝建制以来,已经走过了多年的时光。相传,西汉大将军韩信曾在此扎营驻军,建起了规模庞大的土窑,大量烧制军需用品。
熊熊的窑火燃烧了数百年,一代代窑工也恪尽职守地辛劳了数百年。历史没有详细记录下这些烧窑人的故事,但却为这里,留下了一个世代相传的名字:窑湾。
多年来,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做工还是经商,务农还是捕鱼,大家都各司其职、各担其责,确保了古镇高效有序的运转。
抗英志士——臧纡青
到了清康熙初年,窑湾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黄金分割点”,使这座苏北小镇迅速成为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清朝末期,窑湾发展到鼎盛。当时,古镇是名符其实的运河商都,人称“小上海”。然而,就在这片繁华盛景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清道光年间,西方列强为了牟取暴利,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当时,商船私带烟土进入古镇,烟贩聚众成帮、猖獗一时,镇上出现了许多烟馆,不少人因吸食鸦片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臧纡青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武举人,主管窑湾的治安防务。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臧纡青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家乡的百姓做点事情。为此,他组建了一支民团,开始了大规模禁烟行动:不仅明令禁止鸦片交易,查抄私带鸦片的商船,抓捕黑市烟贩,还查封了许多家大烟馆。
臧纡青的禁烟行动被商贩恨之入骨,但最终,臧纡青还是以强硬的手段肃清了烟贩,大大减轻了鸦片对古镇的危害。他的这份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也影响了无数窑湾人,许多年轻人纷纷加入到“忠壮营”中。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臧纡青带着他的“忠壮营”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成为著名的抗英志士。
举人——陆文椿
清朝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失败,所有参与变法者都遭到了清政府的通缉。当时,陆文椿在亲友的帮助下,偷偷回到老家窑湾,过起了深居简出、隐姓埋名的生活。
有一年,沂河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有着治水经验的陆文椿一边着手绘制治水图,一边带头捐款,而官府却派人来到镇里征收当年的湖租。
为了帮助乡亲们安全渡过难关,陆文椿不顾自己仍处于被官府通缉的处境,他联合数位有名望的乡绅,向县令提出免除窑湾百姓三年湖租的申请。可是,县令不仅拒绝了免租要求,还借机发财,伙同一帮贪官污吏克扣赈灾粮食,一时间,民怨沸腾,窑湾人把这群恶吏的故事编成一段柳琴戏,在古镇中传唱。
这场抗租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但陆文椿却因为得罪官府,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上海。离开家乡的陆文椿仍然心系窑湾,他抓住一个偶然机遇,和外国人签订了一批以粮食换石油的出口合同,把古镇的粮食销往海外,让窑湾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救火英雄——李政
古镇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有些传统却始终不会消失。在窑湾,有一个延续几百年的民间公益组织——水龙会,历史上,凡是加入水龙会的窑湾人,都要自觉承担起维护古镇治安消防安全的责任。
年的一天,一片密集的居民区突然失火,周围连着几十户人家,大风天里,如果火势不能立即扑灭,将会引起室内煤气罐爆炸,就有可以危及这一片区几百户人家的安全,而此时房主并不在家。
那时,当地居民李政是离火场最近的人,虽然还在休假,但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头冲进刺鼻的浓烟和大火里。被烈火炸碎的玻璃击打着李政的脸和头,但他丝毫也没有觉得疼,抱起快要爆炸的煤气罐,迅速送到了安全地带。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战斗,火终于被扑灭了,李政却转身悄悄地离开了。如今再说起这段往事,李政也很平静,因为他相信,每一个窑湾人,都会在那一刻做出同样的选择。
许许多多的窑湾人,担负着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怀揣着对家乡亲人的热爱,走向外面的世界。一如浩浩汤汤的运河水,奔流不息却永远不忘源头,窑湾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懂得责任,勇于担当,才是他们的初心所在。
更多精彩内容
1、这三天!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2、为高考加油!致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3、你是普通家长还是聪明的家长?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