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世界上最难吹的乐器

来源:柳琴 时间:2022/5/11

讲者|子枫

管乐器研习者,音乐手艺人

挚爱乐器

斯布孜额(sebezge)

出生在微山湖西岸的积淤平原,擅长多种民族管乐器及打击乐、弹拨乐器。自幼天赋异禀,熏习民间音乐,探索荒野自然之声。音乐从东方的豫剧、柳琴戏和四平调起步,精神横贯西部乃至丝绸之路。

在跟众多的音乐人的合作中,尤其是在跟莫西子诗、窦唯以及梁奕源的合作中,他的这种自幼熏习的民间音乐修养及内在探索音乐之源泉的宗教般的情感愈发显露无疑。

子枫同时也是一位音乐手艺人,他制作改良了洞箫、班苏里笛、新疆巴拉曼、筚篥、苏尔笛(绰尔、斯布孜额)、彝族咬笛(马布、克西孜尔)羌笛、奈(Ney)、骨笛、泛音笛、瓦笛、印第安笛,并研发了伸缩性的苏尔笛、鸟笛。还创作了声音装置:风哨(靠风吹响的黑陶哨组)。

子枫吹奏斯布孜额(sebezge)

大家好,我是子枫,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游牧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乐器——斯布孜额(sebezge)。

它有好几个名字,蒙古叫它「冒顿绰尔」,还有叫它「苏尔笛」。它的近亲也有好几种,比如中亚的奈伊(ney)、彝族的「克西孜尔」。

我就以斯布孜额(sebezge)为主来介绍这类乐器,它是哈萨克的传统乐器,最早见于十一世纪的《突厥语大辞典》,曾用「扎拉特」等植物的草杆制作,现也用木头制作。

扎拉特草一般在在阿勒泰区域,它对气候有着极大的要求,只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山坡上,有时候草丛有一米多高,脚下是枯木,行走十分困难,还得不停地受到蚊虫的袭击,有时花费大半天时间才能寻得两三根可能成为候选的扎拉特草,而最多的时候可能只能空手而归[1]。

我的这根斯布孜额(sebezge)是在云南大理苍山采到一种中草药,学名叫做「大蓟」。这种这种草长在苍山半山腰,大概海拔米的高度。

子枫在山间采草子枫提供

我找这种草差不多有了5年时间。

但不是说每天都去找,反正就是这次断断续续的。中途也试了各种材料,最后还是它的音质最好,因为它特别轻,壁薄、共振好。整个草秆粗细都是一致的,音高准确(有时候草秆一边太细一边太粗也不行,它这样高低音就会不准)。

之后,我将里面的絮掏空掉,用这个茎来吹奏就可以了。根据不同的草杆的密度、大小、整体的振动,因此造成每一根的音色几乎都不太一样。

我还用另外一种草试了一下,叫做「博落回」,学名Macleayacordata,它长在江南,有很多地方都有,比如景德镇、安吉等江南潮湿的地方。

博落回图片自网络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难吹的吹奏乐器。

它没做吹口,是这种直的笛子类结构,像一根PVC水管。之后我再打孔、打磨光滑一点就可以了。它的切口就是一个圆圆的横截面。如果想吹响,得调好一个角度,用牙、舌头,还有整个口腔去共振。

为此还有人专门跑到新疆学了两个月,最后也没吹响。

想吹响它,有两个秘诀。

一是要靠运气,碰巧位置对了就会响;

第二还是需要一个毅力,起码要对这个东西要感兴趣,要不然你吹几天都不响可能就撂了。

既然那么难吹,是谁发现它能响的呢?

相传从前有位牧民住草原上,他的房子是用草杆啊、芦苇做成的,算是一个草房子吧。有一天他这个房子着火了,草房子被烧得一段一段的、有些空心管子就烧出来,牧民见状很忧伤。

当时草原上的风也比较大,吹得这个房子的草管各种呜呜作响,特别契合他当时的心情,也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到底是怎么响的?」

于是牧民琢磨了很久、各种试、怎么吹,试了很久终于响了。从此他就算是发明了、或者说是发现了这种乐器,因为它们本身就可以响,只不过之前没有被人吹响过。但其实,当你角度对了,就肯定会响。不仅是直直地吹,这样斜着吹也会响,只不过音色会有区别。

斯布孜额(sebezge)非常古老,称得上是吹奏乐器的「祖先」了。

至于它到底是不是第一个吹奏乐器,那时候也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考证。有可能是第一个、也有可能比骨笛还要晚一点,这个具体的也说不好了。

随着时间的演变,它就衍生出了各种切口装置、比如说外切口、内切口、V字切口、甚至做一个哨口,这样谁都可以吹响,一吹就响。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就是治疗母羊的心情抑郁。

相传在游牧民族,一些羊产了崽之后,它不抚育哺乳,具体什么原因也没法没办法知道。这时候,牧民就会吹起斯布孜额(sebezge)给羊听,羊听了曲子后,心情开始平复了,可能内心的一些情绪就消除了,便可以正常抚育它的幼崽。

越简单的东西,演奏起来就越难。

斯布孜额(sebezge)的声音跟当地的自然风貌特别契合,一响一听就是那种大草原、游牧的感觉。它还可以模仿一些大雁迁徙的声音,还不是一只,是一群那种感觉、此起彼伏...

它的演奏形式有点像呼麦,我会铺一个喉音,然后高音部分再走一些旋律。这些旋律都是以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主,五声音阶本身就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比如风把它吹响了,你听声音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有时候有些泛音会往上翻几倍,翻出了一些自然音阶,一些大二度,就是doremi#fa这种音阶。但低音部分基本都是五声音阶,因此吹出来非常自然。

它的材料也是很自然的,没有人工的结构,比如说一块铁啊,一块木头一块塑料什么的,这种震动不一样。斯布孜额(sebezge)整个草杆是一体的,这个震动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在视频里可以听到它自带的一种像风声——一气流的声音,然后再配上高音的旋律、铺一个喉音。

子枫的宝贝一览

这是来自中亚的奈伊(Ney),与斯布孜额的吹法是一样,只不过它的开孔音阶不太一样。奈伊(Ney)的开孔有一些微分音不在十二平均律里面,比如有一些1/4的半音。

它的材料是大理产的一种叫「慈竹」的竹子,慈竹的壁特别薄很轻,震动也挺好的。

这根是我改良的一种大理中草药,可能是因为腐朽,长了一些菌斑,将它皮打磨掉之后,这些斑纹就显露了出来,特别漂亮。

它的开孔是一个小调式的,以la为最低音,laxidoremifasol。

这是我做出来的另一个变种,它是可以伸缩的装置,你甚至可以通过它吹出滑音来。

原来的材料你一定想不到,是一根现代材料——钓鱼竿。有次我买了鱼竿去钓鱼,没钓着,就把它拆了拿来吹吹,听这个声音还不错,于是便改进了一下。

这一根是安吉那边产的一种叫「博落回」的一种植物啊,这个开孔是一个五声音阶,然后加了一个fa,就是没有xi其他音都有,doremisolla。

它的音孔用了火烧的工艺,用火将它整个碳化一下,就更结实一些,也不容易掉渣。应该有一种特别古老的东西,就是用火烫直接烧了一根那个柴火棍直接烫,但那个是音音孔的大小就是不是特别好控制,容易烫大了音就高了。所以,我这根开完孔之后用火烧了一下即可。

还有彝族的叫「克西孜尔」,他也是这么竖着这么卡这吹,它的声音更高更脆,旋律也不太一样。

*克西菊尔、也称彝萧、彝式竖笛,它是凉山彝族特有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乐器,彝语意为咬着吹的笛。

它也是用竹子做的,这个竹子的壁比较厚,所以声音出来就比较圆润、比较结实、脆脆的,「克西孜尔」就是需要这种脆脆的音质。

斯布孜额,这就是今天主要介绍的乐器。

上下滑

其实,斯布孜额(sebezge)整个家族的结构都是差不多,但声音又有微妙的不同。这让我想到了人类的迁徙,从一个点出发,然后迁到不同的地方。慢慢地,它的语言、生活习惯,随着时间也产生了改变。

而这些乐器就好比人类的语言,不同地域的乐器,就像不同的方言,有的一听就是“外地人”——来自很远的一个地方,但是它的根源是同样的。

参考资料

[1]《来喀纳斯民俗风情园,欣赏接近“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尔”之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