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1日讯(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邹卉 赵丽)一声悠长醇厚的编钟声,在磨山之上敲响,台上乐者演绎,台下观众满席。11日下午,东湖磨山景区楚天台6场古乐演出场场火爆。
一曲《高山流水》、一曲由《离骚》改编的《楚殇》,一曲清新的《采菱扬荷》,一曲《四方神乐》……11日,10名乐者在楚天台内编钟古乐舞台上奏响了一首首由古乐器演绎的乐曲,一天定时演出了六场次,每场表演4个曲目。“感觉每个人都身怀多种才艺,舞台上随便坐在哪里,都能演绎乐曲。”武汉市民郑丰对长江日报记者说,下午2时观看了一场演出后,他和家人登上楚天台楼上欣赏了东湖全景,正巧碰上了下一场演出,“我留意观察了,这位乐者上场在吹竹笛,下一场就在敲编磬了。”
楚天台编钟古乐表演现场。赵丽摄
楚天台负责人阎玲丽表示,自年楚天台编钟古乐团正式组建起,“一专多能”就是该乐团对每位乐者的要求,一方面是出于对乐者音乐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希望乐者能在不断变化的演出角色中找到新的灵感。27年来,除特殊情况外,楚天台的编钟古乐表演未停歇。
阎玲丽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为组建楚天台编钟古乐团,年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专程前往荆州博物馆学习,18岁的她作为特殊人才从荆州博物馆引进,成为首批古乐团成员,在楚天台一待就是27年,当年她的特长是吹笙及跳长袖舞,后逐渐学会了竹笛、古筝、埙等乐器,“老带新是我们乐团的传统,如今新一批年轻人加入进来,许多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他们都很努力提升自己,甚至有的还趁着夜晚留在安静下来的楚天台继续练习,只为有更好的演绎呈现。”
26岁的杜晶晶已加入楚天台编钟古乐团近9年,从河南艺术学校豫剧专业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来东湖游玩便爱上这里,“那天看到楚天台的表演很喜欢,就问他们还需不需要演员,就这样加入了进来。”她说,艺术都是相通的,加入团队后,一方面有队友、前辈们搭把手,另一方面也利用休息时间在外补课,“我们演奏的是天籁之音,音乐背后传承的是文化,一首曲子可能会演奏几千上万遍,但每次面对的游客不同,我们演奏出来的感觉也会不同,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90后巩平芳子原在武汉音乐学院进修,年来到楚天台编钟古乐团后,乐在其中。“我们团队的氛围很好,经常会一起沟通交流,我们一直强调自己所在的是文化类型的演出单位,业余时间会多了解一些楚国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诠释楚乐奥义。”如今,巩平芳子已熟练掌握了古琴、琵琶、古筝、箫、勋、中阮、柳琴、编钟、编磬等15种乐器。
据介绍,目前楚天台编钟古乐团共有乐者20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每天定时演出6个场次,每场表演4个曲目,节假日根据游客流量加演场次,以保证每位前往楚天台的游客都能欣赏到精彩演出,每年日常演出达到余场次,演出曲目60多首。如今走近楚天台舞台,可见湖北省工艺研究所根据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创新后铸造的56件编钟一套,32件编磬一套,虎座鸟架鼓一对,筝、瑟、笙、埙等乐器20余件,再现了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古乐器场景。
乐团成员正在敲击编钟。赵丽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