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鲁南山区民间,距今约二百多年。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其形成过程,最初只是由单人或双人清唱的曲艺,艺人称为“唱门子”或“跑坡”。他们手持竹板或梆子敲打节奏,用(八句子)(即,娃娃)唱“单篇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篇幅可长可短。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据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调查,柳琴戏共有传统剧目多种,有小戏也有大戏。大戏中有各行当专工的所谓“台柱戏”,如:小头的《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二头的《点兵》、《观灯》、《书馆》、《四告》,老头的“四氏”,即老康氏《断双钉》、老阎氏《小鳌山》、老邓氏《英台劝嫁》、老杨氏《孟月红割股救母》勾脚的《二、五反》、《雁门关》、《拦马》《跑窑》;小生的《大、小隔帘》、《白罗衫》、《刘贵臣算卦》;老生的“五王、四相”戏等。
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作为地方戏深受百姓的喜爱,在山亭形成了“逢节必看戏,无戏不为年”的民俗习惯,每年的春节期间及各种喜庆活动中山亭柳琴剧团和戏曲爱好者们都会举办大型的“柳琴戏”精彩绝伦的演绎。
春节前后,山亭区优选群众喜闻乐见的《三代人》、《小姑贤》、《喝面叶》等传统戏剧在全区巡回演出,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山亭区年“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活动正在西集镇演出传统柳琴戏《小姑贤》。
(内容来源于网络)
旅游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