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一夜涨粉60万,从国学大师到作秀网

来源:柳琴 时间:2022/9/12

01

年末,“国学大师”方锦龙抱着一把琵琶登上了B站的跨年晚会。

江苏民歌的前奏刚起,虚拟偶像洛天依从一团光影中现身,随着她悠扬的歌声,一场突破次元壁的演唱会就此拉开帷幕。

她手持“春花”油纸伞,身穿“夏荷”长裙,脚踩“小桥流水”,顶着半空的“秋月”,在“冬雪”飘落时,配合方锦龙手里曾失传了上千年的五弦琵琶弹起了古筝。

两者弹指间,将我国古典乐器和现代文化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一换,方锦龙手里的琵琶成了《十面埋伏》里出征的号角,洒脱江湖的《沧海一声笑》、热血沸腾的《将军令》全被他做成了音乐串烧。

这边还没听够,方锦龙又站起身,张着嘴,用手指把脸当成乐器弹,摇头晃脑的合着音乐,惹得众人惊呼:“他哪里是在玩乐器,他就是个乐器吧!”

更没想到当他用“锯琴”拉出《牧歌》后,竟然直接起身打断吹长笛的演奏员,说他们印度的音乐里面没有咖喱味。

扭头就掏出了印度的“艾斯拉吉”,他双手上下那么一舞,别说咖喱味了,印度飞饼都要砸脸上了。

他用“尺八”吹出《魂斗罗》,把“冲绳三味线”翻过来当鼓敲……

短短11分钟的表演里面他一个人就换了9种乐器,仅仅一晚上,他就狂吸了60万的粉丝。

晚会结束以后,方锦龙彻底火出“圈”了,各路人都要采访他,各种综艺都来邀请他,可质疑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他秀技术:“一下玩那么多,肯定博而不精。”

有人鄙视他自降身价:“一个好好的国学大师,非要把自己堕落成作秀的网红。”

让人不禁想问,一个醉心乐器的国乐大师,如今频频现身综艺,方锦龙到底想干嘛?

02

年,方锦龙出生在黄梅戏之乡安徽安庆,父亲就是剧团的乐师,他从小就在音乐世界里泡大。

玩乐器,好像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

5、6岁的时候,方锦龙趁着爸爸不在家,拎着他那把破柳琴和隔壁一个拉小提琴的小孩一块玩,两个半大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愣是把《东方红》摸出来了。

两人都兴奋得不行,到处跑到人家门口去演奏,就为了炫耀他的无师自通。

“你看,没有人教我都会。”

上学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音乐老师,需要演京剧了,就喊方锦龙拉京胡,演黄梅戏就让他打板鼓,二胡齐奏人不够也拉方锦龙来凑。

经常对方锦龙说:“你行的,你去学吧。”

就因为这个老师,方锦龙很小的时候就会了十几种乐器,那时候所有的独奏表演全是他上,少年的风光可想而知。

可偏偏有一回,戏校跑到他们文艺班去招生,和方锦龙一个院子的三个孩子全考上了,唯独他名落孙山。

方锦龙脑子里就剩了丢人两个字,前所未有的耻辱感改变了他一直以来的玩乐心态。

他铆足了劲地练习乐器,要靠自己的努力一雪前耻!

每天四点钟,方锦龙就爬起来练琴,他怕打扰附近的邻居休息,就趁着没人的时候把琴从隔壁中学的缝隙里面塞进去,自己再翻身上墙溜进去。

夏天他拉着琴就把周围的事全忘了,等他觉得腿痒的时候低头一看,两条腿上爬满了蚊子,随便伸手一摸就能抹死一大片。

最后实在受不了了,他又跑回去搬了一桶水,把两条腿泡在水里接着练。

等到冬天,他手指头都被冻僵了也是四点起,到了操场就先搓手,搓热了又开始练。

就这样埋头苦练了一个春夏秋冬,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跑来。

“我们团要招生了,让你儿子来考试吧。”

那时候方锦龙家里穷,母亲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撑着,没人能抽开身陪方锦龙去考试。

最后往他裤腿里缝了十几二十块钱,让他一个没成年的孩子,坐着轮船去南京换绿皮火车,几番周转后才找到了父亲在济南的朋友。

在那边借住了一晚后,又找当地的乐团借了一把琴去考试,他是最后一个考试的,老师们已经显得有些不耐烦。

“还有一个啊,快点来吧。”

结果方锦龙弹了几首曲子就把所有人都镇住了,评委中写出了《旭日东升》的民族音乐家董红德,当场就冲他拍了板。

“就是他,就要这个小孩了!”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方锦龙时,对方答:“就两点,一是没人陪他来,二是来比赛的琴是借的。”

这不是说明了方锦龙没有好的练琴条件,能在差环境下弹出这么流畅的曲子,绝对是有天分的,还敢一个人跑这么远来比赛,少不了对音乐的执着。

那年的方锦龙,才15岁。

03

进了部队以后,大家都以为这小孩要哭着想家了,可方锦龙根本没空想这些。

他在部队里见到了柳琴大师王惠然,在电影《百花争艳》里打鼓的刘汉林、张长城,来自北京的刘德海大师和王范地大师。

他每天除了练琴就是学习,还是想方设法的学习。

每次下了课他都舍不得走,就跑回去和人家说:“刘老师不好意思啊,我们部队的车没来,您上课,我去外面做坐一会儿,等部队的车。”

扭头他就掏出了一个小谱子,老师在里面讲,他就在外面学,饿了就拿个馒头出来啃,一天能学好几首曲子。

因为天天坐着练琴,汗沁下去,把他新的军裤屁股下面全磨坏了。

最难的是冬天,他们一个房间里住了五六个人,谁也不愿意到室外去,其中一个吹着唢呐就把大家震走了,就方锦龙不服。

他把耳朵堵住,抱着琵琶就开始扫弦,对方声音高他就总比人家高半度,两个人就一个吹一个弹的僵持了一个小时,才夺下了在宿舍练习的资格。

就像他自己说的:“方锦龙不是很聪明,但他是最勤奋的。”

年,方锦龙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把收藏琴。

那是一把大漆有纹路的南音琵琶,是方锦龙逛早市的时候遇到的,小时候他就听父亲说,这种大漆一两百年才开始爆纹路,何况琴的后面还用金箔镶着“春夜游”的字样。

在看到这把琴的瞬间,方锦龙就走不动了,可一看价格他又灰溜溜地走了。

整整50块的价格,对于当时一个月津贴才7块钱的方锦龙来说实在是个大难关。

可走了没两步,方锦龙又觉得不甘心,他真的是太喜欢这把琴了。

于是他转身望着身后的十几个学生来了主意,他一边伸手一边说:“把你们身上的钱全掏出来。”

这边三块,那边两块,再来个五块的凑,还真让他凑够了琴钱。

他冲着“喜欢”两个字,在佛山的祖庙收出了一个中国乐器馆。

里面放着年前汉代的陶钹,年前的骨笛,甚至是青铜的编钟,还有人说他的收藏都要比上博物馆了。

他听完只是乐呵呵地说:“这些都是国家的。”

在方锦龙成为国乐文化推行人之前,他迎来了他入伍之后的第一个出访任务,也是这次的契机让他知道了失传近千年的五弦琵琶。

越钻研,他就越着迷,这一迷,就是三十几年。

04

80年代初,方锦龙去日本访问,在电视上看到日本收藏了很多中国的国宝乐器,里面的那把五弦琴让他着迷。

他感叹:“原来古人比我们厉害,我们缺了一根弦。”

回来后方锦龙还是忍不住思考,“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失传了呢?”

方锦龙想不通就不想了,因为他决定通过研究史料去复原这把琴。

“已经失传的东西恢复起来更有意义,我的骨子里是民族。”

那时的方锦龙凭着一把吉他已经小有名气,甚至还是“国乐四大天王”之一,还被中国乐坛称为国乐抒情王子,录制了三十几张唱片。

为了研究五弦琵琶,方锦龙把这些荣誉全扔了。

“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去传承就会变成历史的罪人,我觉得有使命感!”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摸索,方锦龙终于修复了失传近千年的五弦琵琶,甚至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他也成了“五弦琵琶”的代表人。

后来有一回他受邀去TVB8给人家颁奖,方锦龙在现场看了半天,怎么就没有咱们大陆的队伍去领奖?

明明咱们的国乐那么美,方锦龙也没想通,这回他还是不细想了,回去就开始组乐团。

年,芳华十八乐团正式成立。

其中的芳是方锦龙的姓氏加上一个草,所谓的华代表的是我泱泱中华,最后的十八既不是年龄也不是人数,而是取了我国儿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意思。

有人和方锦龙说,民乐不流行是因为不会包装,可他认为包装的前提是要有实力。

比起当流行歌手,然后成为昙花一现的瞬间,方锦龙选择在别人开花的时候拼命扎根,因为只有根扎得够深,才能长得茂盛。

然而方锦龙发现只有自己玩得转是不够的,他得把这颗大树的叶子散出去。

转眼,他就盯上了时代的未来——那些年轻人。

05

方锦龙儿子刚回来的时候顶着一头红发,可给他气坏了,后来跑去儿子学校一看,他们整个环境走的就是先锋派,这一比较就发现儿子一点都不算过分。

后来也就看开了,毕竟他当初也是穿着喇叭裤挑染过头发的人。

再后来,他被B站邀请直播的时候,看着满屏的“万人血书”就觉得有意思,他好像找到了把国乐传播出去的突破口。

被邀请参加跨年晚会的时候,方锦龙一看周围全是五月天那种大明星,就想着掺和一下。

他和导演商量:“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个音乐会变得好玩,有意思,干脆就弄个大party。”

然后他想到了咱们中国的京剧艺术,台上人演到一般掀开髯口,停下来喝一口水再演,那为什么不在音乐会里面把这种中国文化加上呢?

“从来没有人敢在音乐会打断别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可是方锦龙敢,他在别人正吹笛子的时开口:“你们这印度的曲子里怎么少了点咖喱味?”

为了让大家知道世间万物皆可乐器,他起身,用手指在自己的脸上弹出乐章。

这才有了年那场惊艳无数人的跨年晚会。

方锦龙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那么火爆:“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民族乐器也能很时尚。”

他甚至能只用一把五弦琵琶模仿古典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越南的独弦琴、甚至是印度的西塔尔和西班牙的响板。

他甚至只用了一个小小的簧片就能玩出各种声音,就连机器人的电子音都不在话下。

至此网友把“人形乐器”、“方独秀”、“方全会”、“白头琴魔”等称谓一个又一个地砸在了他身上。

“国乐大师”方锦龙的名字,一夜之间从各个地方冒了出来,当美丽的鲜花完全盛开,藏在叶子下的刺也露出了伤人的锋利。

一时间关于他是大师还是网红的争论烧了起来,他却一点也不在乎。

“有争议是好事,说明大家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