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魂腔”的传承者
——记著名柳琴戏表演艺术家王传玲
采集整理自
“我从16岁开始学艺,先学的京剧,后来才改学的柳琴戏。家里人没有什么偏见,都很支持我学戏。”在滕州市文化馆,快人快语,性格颇有些豪爽的王传玲向记者讲起了她的从艺经过。
王传玲说,改学柳琴戏时她已经19岁了,算是学员中年龄较大的,身体的柔韧性等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差。她就在练功上多下功夫,每天比其他学员早起一两个小时,先围着场地练“跑圆场”,之后再和他们一起练别的项目。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上她行云流水般的台步,离不开台下多年的苦功。
大胆创新改良剧种
作为土生土长的柳琴戏,尚未形成自己系统的表演程式,其音乐与大剧种相比尚显单调,调式、板式变化不大,在发音、吐字、行腔和节奏方面均受局限,不仅一般演员不适应,也制约了演唱表现力的发挥。王传玲对此进行了创新,大大丰富了柳琴戏的艺术表现形式。
王传玲说:“我不想完全停留在适应传统唱法上,而是要丰富它,改造它,使其更能发挥‘唱’的表现力,适应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为此,她虚心尊前辈艺人为师,认真揣摩每个人的演唱特长,努力学习前辈艺人的声音浑厚、吐字清晰、声音柔媚、乡土味浓、细腻委婉、宽亮大方。但从她的行腔,尤其是发音、吐字,和拖腔的处理上,她就是她自己——王传玲。另外她还广泛的从姊妹艺术,诸如豫剧、吕剧、歌剧,特别是京剧艺术中吸收营养,借鉴它们的发声、吐字,行腔方面的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唱腔。
“挑大梁”的“台柱子”
王传玲从艺近40年,先后在几十多台有影响的柳琴戏中扮演“抗大梁”的角色,成为有名的“台柱子”。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阿庆嫂”、“江水英”的舞台形象,王传玲的名字,就走进了滕州的千家万户,以至于形成了一股“传玲热”。
王传玲先后主演的《李慧娘》、《孟姜女》、《瑞云》、《匡衡进京》、《封神榜》、《山乡锣鼓》、《风雨情怀》、《兵头将尾》等等,有的在山东省和苏鲁豫皖柳琴艺术节获表演一等奖,有的晋京会演获得好评,有的被评为戏剧精品,还有的柳琴唱段被中央戏曲频道“名段欣赏”栏目录制并播放,柳琴戏《竞选》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金奖”,年4月,墨子剧在北京中央党校演出,得到在校领导和学员们的高度评价。
心系柳琴痴心不改
年,对柳琴戏痴心不改的王传玲在剧团最不景气的时候又回来了,挑起了剧团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她说她不能看着剧团散板,不能让青年演员出现断层,导致失传,更不能让“拉魂腔”失了魂。王传玲重新整顿剧团,争取领导的重视,先后解决了演员工资、后续人才的招收培养等重大问题。并结合市场需要,增加综合文艺演出,剧团与企业联姻,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就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以发展柳琴戏为最终目标,任何演出也不能丢下柳琴戏。经过王传玲的不懈努力,柳琴剧团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柳琴戏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又迎来了它绚烂的春天。
柳琴戏创新发展,必须后继有人。为储备后备人才,在王传玲和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于年成立了滕州市柳琴戏校,一批新学员茁壮成长,蓓蕾初绽,令人刮目相看。目前,王传玲又为庄户剧团提高演艺水平,更好的传承柳琴戏艺术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的演出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民族优秀文化代表之一——柳琴戏,默默做着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凡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