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鲁南山花皮影系列上新,让传统文化成为一份

来源:柳琴 时间:2023/5/17

在过去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如今皮影戏已经不如以前普遍,但是作为伴手礼还是既有特色又新奇的。

鲁南皮影在全国三大皮影流派中保存数量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被皮影专家称为“中国皮影最具活力的代表”。在演唱方面以“经腔魔调、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为其特色,同时吸收了柳琴戏、鲁南大鼓等艺术形式以及当地的方言,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年,鲁南皮影戏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皮影戏产生初期,采用牛皮制作,民国初年,制作材料由牛皮转为驴皮。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8个步骤,使用直线刀、月牙刀等十几种刻刀,一个皮影制作完成要雕刻一千多刀,整个过程极为复杂。

鲁南皮影戏代表性剧目有《哪吒闹海》、《九妖十八洞》、《三国演义》、《封神榜》等,所以皮影艺人在挑皮影、唱戏的功夫之外,还要熟读古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系列皮影作品,由鲁南山花皮影第四代传承人陈守科亲自手作,版权归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公司所有,作品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了皮影艺术文化性和市场性的共赢。

乾隆皇帝御舟巡视

据《峄县制》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绕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时乘坐御舟途径台儿庄,大赞其物华天宝,政通人和,称其为“天下第一庄”。

西门接见

台儿庄古城西门,是古时台儿庄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沿官道,从西门进入台儿庄并在此接受官员朝拜觐见。咸丰年间重修时,命名为“台城旧志”,成为台儿庄城垣标志性建筑。

水陆通衢牌坊

据碑文记载“台(儿)庄当地孔道为水陆通衢也”,水陆通衢牌坊体现出台儿庄是重要的水旱码头,水陆指京杭大运河,陆路则是指官道——大衙门街,运河和官道的并存,造就了台儿庄明清时期的繁盛。

皮影戏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下江南,数次途经台儿庄,几乎每次都会在台儿庄城内小住几天,独具特色的皮影戏,吸引了皇帝及随行官员前来观赏。因此,在电视电影尚未发达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请点

鲁南琴书

琴书又称作扬琴,因用扬琴伴奏而得名。在《滕州文化志》中有详细的记载。琴书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唱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鲁南琴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是鲁南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运河大鼓

运河大鼓是大鼓演奏的一种形式,流传于今山东省枣庄市附近。明末清初,运河两岸的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艺人以坐唱为主,左手持钢板,右手敲鼓,具今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年运河大鼓入选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

柳琴戏,是枣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最初由流行于民间的“拉魂腔”和“肘鼓子”结合而成,因此民间俗称“拉魂腔”。因主弦月琴行若柳叶,又因受枣庄当地柳子戏影响较深,故于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独树一帜的拖腔,夺人魂魄。年5月20日,由山东枣庄申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南花鼓表演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是历史悠久、遍及长江南北数省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鲁南花鼓的表演风格着重突出幽默、风趣、粗犷、奔放等特点,但同时又不失优美、流畅、细腻之风韵,因此在地方秧歌舞中别具一格。

复兴楼题字“天下第一庄”

复兴楼为台儿庄古城内地标性建筑,包括主楼以及附属亭,廊等建筑,总建筑面积.4平方米,整体为“明三暗五”格局,地上建筑高度是38米,象征年的台儿庄大战。取名“复兴楼”则寓意台儿庄古城伟大的“复兴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