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族”乐团成立于年
创始人·艺术总监:徐阳
音乐为灵魂,演出促创作,教学促科研
教、学、产、销、研、演
转自华音网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学年第二学期第八课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光里,曾有一件被人们遗忘过的乐器——阮。这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其发展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阮源于秦汉,明清转向衰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辉煌、也曾衰落。
时代更迭,直到20世纪20年代大同乐会的成立,阮这件乐器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新中国诞生,随着党对民族民间音乐政策的落实和发扬,为阮这件乐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漫长的几十年里,在老一辈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阮得到发展,但仍处在探索阶段。直到年国家高考政策的落实,阮逐渐进入了各大音乐艺术院校,自此40余年间,阮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其中,饱含了包括徐阳老师在内的一大批杰出音乐家,为此付出的心血与努力。
年5月18日下午,当代阮乐学术领军人物、中国第一位阮专业博士生导师、著名阮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徐阳教授,于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教室,为我们开启了《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的第八讲:《从阮咸到阮族——探寻阮乐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不认识这件乐器,到慢慢喜欢上这件乐器,再到研究这件乐器。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阮的发展,其中倾注了徐阳老师对阮的深厚情感。今日课堂,徐阳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本人在这些年里对阮专业的发展进程、探索研究、以及对于阮专业的发展前景所触及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要了解一件乐器的现在,必须要追溯它的过去。一件乐器的兴衰,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阮也是如此。从它传说、诞生、到现在,已走过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源于秦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衰微于明清,复兴于当代。
汉武帝时期,曾派乌孙公主到西域和亲以此来稳定政权,念其公主途远思乡,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照当时已有的弹拨乐器,制作了一件便于在马上演奏的乐器,将其称作“汉琵琶”。魏晋时期,中国文人第一次从宫廷走向田园山水,如此大规模的迁徙代表着思想空前的解放。阮咸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他改良了秦琵琶,加大琴的音箱、增多琴的品位、扩大并丰富了乐器的表现力。后来,人们见到圆体直柄的弹拨乐器,都将其称为“阮咸琵琶”或“阮咸”,后将其简称为“阮”。这也是阮这件乐器非常重要的一个特性:在多达余件的中国民族乐器当中,阮是唯一一件,用人的姓名来命名的乐器。
古时候的阮称谓比较多,从秦琵琶、汉琵琶、阮咸琵琶、到最终的阮咸、阮。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流变过程。宋代阮的称谓有“月琴”、“龙阮”。宋太宗精通音律,在他的倡导下,把阮的四弦改成了五弦,并制成五弦花边阮。现代戏曲中的月琴以及少数民族的八角月琴,徐阳教授认为都是阮类乐器的变种。
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阮历经了50年的复苏,直到阮专业进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以后,才逐渐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并拥有了一批独奏和协奏作品,阮专业得以全面复兴。
关于阮的作品,很多都具有文化特征,或源自于唐诗宋词。在课程的后半部分,徐阳老师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与我们分享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阮的独奏艺术乐曲《花下醉》,便是林吉良先生根据李商隐的原诗而作,充分体现了原诗诗意以及阮的古典韵味和风格。《山韵》是年徐阳老师委约周煜国先生创作的一首作品,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著名的人生三境界为灵感,将乐器与中国山水、自然相结合。除此之外,徐阳老师也尝试和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周龙先生的《竹林一贤》便是其中一部专为阮创作的委约作品。不同于传统的音乐语言,这首乐曲音响偏现代,因竹林七贤当时常活动的区域在如今河南云台山,故此曲中还运用了河南板头曲的一些音乐素材。《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刘锡津先生早年创作的作品,由高音阮演奏,风格独特。高音阮的音区与柳琴相同,但因为乐器形制的问题,高音阮的声音与柳琴有明显区别。柳琴的音色穿透力更强,而高音阮则多了一些圆润。改编作品《加州旅馆》是在阮的独奏艺术上进行的另外的探索,“洋为中用”的创作理念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