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戏曲评论角儿的魅力兼评柳琴戏艺术表演

来源:柳琴 时间:2022/7/6
预备干部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545.html

张金兰先生自幼与柳琴戏结缘的人,主攻青衣,兼演花旦。一条长凳、一张幕布,一个舞台;从垂髫黄口至耄耋之年,在风雨兼程的演艺事业上她无畏前行,从不退缩。几十年从艺历程,让其在柳琴戏舞台上形成了刚柔相济、动静自如的演出风格;可以说,她用一生的灵气与饱满的情感,将柳琴戏唱得荡气回肠,响彻大江南北,是当之无愧的柳琴戏的代表人物。凡有柳琴戏流传的地方,只要提起张金兰的名字,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齐鲁大地曾广泛流传着“看戏不见张金兰,白花两毛钱”的说法。在老百姓眼中,她是个“角儿”。

带着乡土味的“名角儿”

“看戏不见张金兰,白撂两毛钱”,是临沂地区始于五十年代初期,至今仍然家喻户晓的、关于柳琴戏表演的民间“谚语”。这种以戏迷观众的真实情感为契机发展而来的“谚语”,历久不衰,嵌入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美好回忆。而且,我们现在依然能从这句“谚语”中看到,柳琴戏在一个时代内繁荣鼎盛,亦能从中明了张金兰的唱腔艺术在柳琴戏发展史上的影响。

五十年代中期,夜晚并不璀璨的灯光中,舞台上腔靓人美的张金兰使往日无边的暗黑有了耀眼的色彩。丰富起来的不止是观众戏迷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饱满与振奋。

当张金兰舞台亮相的那一刻,先前还围着戏场子麻辣疯皮的孩子们忽然安静下来,他们满头大汗得靠着亲人身边,满目新奇的盯着戏台。看张金兰长袖善舞,腔弯儿叠飞;最后,思维在明亮如昼的月光下,随着柳琴戏热烈而绮丽的曲调渐渐恍惚入梦。

张金兰嘹亮脆美、亲切自然的柳琴戏,就像春天飘荡在广漠田野里的和煦春风,为城市、村庄的兄弟姐妹们送来了花香,驱散了劳烦;又像暮色十分天际的火烧云,为老百姓平淡的日子涂上了浪漫旖旎的色调。

戏迷评说张金兰

懂戏的老戏迷是这样评价张金兰的柳琴戏:“张先生的唱腔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百听不厌,张老先生唱的山东柳琴戏,要比淮海戏唱腔更高,音律更长,要比徐州柳琴更干脆,腔调更长更高,比安徽泗州戏更彰显北方梆子戏的风格,这些特点都让张先生发挥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可以说,张金兰的柳琴戏真是天籁之音,有绕梁三日之感。”

兰山区年轻的戏迷李先生说:“张金兰唱的柳琴戏真是天下最好听的柳琴戏。我是在98年上初中的时候,听姥爷用那种老式播放机放的,唱片都很大。现在过了这么多年,仍然经常想起。至今还记得张金兰演唱的《丝鸾记》,她唱出了春风拂面的感觉。”

网络上张金兰戏迷的留言:“又听天籁之声,张先生的唱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级别了。”

张金兰先生已经无法计数自己究竟演出了多少场柳琴戏,《王二英思夫》《丝鸾记》《喝面叶》《杨三姐挖菜》《秦香莲》《三击掌》《状元打更》……这些传统的,观众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柳琴戏剧目,在五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几年里,周而复始、几乎一刻也不停歇的在柳琴戏的大舞台上演着。在戏迷心目中,具有张金兰唱腔特色的柳琴戏演出,这便是最重要的。

当年“追星”的狂热

只要闻听张金兰要深入乡村搭戏台,无论是在进村的路上,还是在后台窄小的化妆间,或是在舞台上,戏迷们都是一脸热情,铁桶般围拢在其左右,震臂高呼:“张金兰!张金兰!张金兰!”

舞台下,占据了方圆几里路的戏迷们呼声震耳欲聋。张金兰带妆一次次谢幕,差不多每次都要鞠三五次躬才能稍微平息一下戏迷的热情。可是当演出一结束,粉丝们又忍不住在剧场后台“围追堵截”。

“听了拉魂腔,肉酒都不香”,张金兰的柳琴戏真正唱出了“拉魂”的魅力。那声声入耳、丝丝润心的腔弯巧调儿,时而柔和温婉,时而悲歌咏叹,她倾情演绎着的人生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搅动的戏迷们心起涟漪,魂牵梦绕。

临沂城内,开戏的夜晚即便是隔着几条巷子,仍能听到新新剧场内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和喝彩。在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唤中,张金兰每次都需多此谢幕返场,直至破天荒加唱了几段,才让兴奋异常的戏迷们心满意足地离开。

这样的场景,在张金兰演艺事业的鼎盛时期,几乎每晚都在上演。当时戏迷们的狂热的追星行动并不逊色于如今的各类“星粉儿”。新新剧场的旧舞台,曾经见证了作为柳琴戏名角儿张金兰被戏迷追捧的历史。

角儿传递着乡音乡情

无法否认,戏曲从来都是“角儿”的艺术,从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到越剧的舞台十姐妹。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角儿、明星们,以其自身精彩演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观众对他们所代表的剧种的进行追崇。可以说,是这些响亮的角儿成就了各剧种在某个时代的辉煌。这正如柳琴戏与张金兰,沂蒙大地上,不止一位戏迷在感慨,在评说:“当年,俺们看柳琴戏就是奔着张金兰去的,人家唱得确实好听……”

是的,五六十年代的张金兰就是这样火爆,她代表了柳琴戏,你提张金兰都知道是唱柳琴戏的,但是若是你提柳琴戏,倒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戏种的。也就是说,人们是因为喜爱听张金兰唱柳琴戏,才对柳琴戏有所了解的。而张金兰之所以成为柳琴戏的标牌,是因为其演唱的柳琴戏是农民喜欢听的、渴望看的当地戏曲艺术。

土腔土调的柳琴戏是最适合农民娱乐,也是最懂得农民的审美情趣的地方戏曲,张金兰唱出了柳琴戏的精髓,也就是它的土特性。她用在民间长期演出历练的经验,创新完善的唱腔唱词和真挚感人的表演技艺,将舞台上和生活中的“虚”与“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将本土文化掺杂在舞台表现形式中,利用悦人心神的曲调和唱词展现了剧中故事的“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等因果关系,真正和民间百姓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

人们喜爱听张金兰的柳琴戏,并以能模仿其唱腔而倍感自豪。在田间地头,劳作小憩之余,即兴唱上一段“石榴花开红似火”的巧调儿,唱出兴致之后,挥一挥臂膀让“水袖”飞扬,晃一晃腰身当是“舞姿”婀娜,肆意的笑声响彻田野,并不娴熟的唱腔挥洒着轻松。

人们喜爱听张金兰的柳琴戏,不论是身处五十年代的乡村田野,还是置身于如今高楼林立的都市。“爱奇艺”网站中经典名段《王二英思夫》的音频资料,超越40万的点击量足以证明张金兰先生跨越时代的柳琴戏表演艺术之魅力。

张金兰富有质感和美感的柳琴戏就像飘扬在蓝色天空中的“雨云”,在蒙山沂水间广阔的天地里,滋润着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耕耘着柳琴戏创新发展的沃土。

(作者为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n《琅琊论坛》由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办,内容在《鲁南商报》同步刊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