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虔诚的ldquo朝圣rdquo情

来源:柳琴 时间:2022/7/9
白癜风医院合肥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8.html

罗云

罗云先生是我共事三十多年的老领导、老同事,也是单位里可以信赖、可以依靠、可以交心的挚友。我看过他执导的许多戏,读过他撰写的许多文章,年轻时还有幸给他执导的新编古代戏《罗山血泪》《香壶案》做过场记,亲眼目睹他排练场上形神洒脱、指点江山的风采。所以,对于罗导的工作、业绩、为人等不可谓不了解,不可谓不熟悉。今天,看了焕霞为罗导写的这部长篇传记,仍然让我大为惊叹,大为钦佩,大为仰慕!这位8岁学艺,18岁当导演,一生执导过多出戏,撰写过多篇戏剧理论评论文章,排演过60多集戏曲电视剧,执导过多个节目的戏曲界“奇人”,着实有着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我仿佛感到,他的眉宇间始终展露着“一日扶摇起,倏忽起狂风”的少年气概,他的气度中始终散发着拼搏奋进的神态!更让我感慨的是,在他的艺术征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十分虔诚的“朝圣”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越调《明镜记》

罗导的“朝圣”情怀其一表现在他对事业对知识超乎寻常的饥渴感、痴迷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导自幼家庭贫苦,但对戏曲这门艺术却情有独钟,8岁参加剧团即爱上了“武生”这个行当。为了把这门武艺学精学透,他以笨鸟先飞的心劲拼着命学,拼着命练,真正做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吃尽了“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苦,胳膊和腿都摔断过好几次。正是这种苦心志、劳筋骨的淬炼,才使他系统地掌握了戏曲各种刀枪剑戟技法,精通了各类程式组合表演套路,在后来数十载的导演天地里,腾挪辗转“得心”,排兵布阵“应手”。

罗导不仅勤学苦学,更是好学、多学。他的人生阅历有三大爱好十分可贵。一是好读书。对于一个只有二年级学历的人,正是这如饥似渴般的、漫无边际的读书,才填补了他知识的空白,打开了他的心智,使他能在同代人中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智慧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读书也使他后来成为一位富有理论思维的导演,使他能在戏剧创作中较准确地把握主题,较深刻地理解人物,能够创造出许许多多不一般的人物形象,使他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二是好观摩。罗导从不放过任何观摩学习的机会,各地剧团日常的巡回演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戏剧赛事,他都会千方百计一睹为快。不仅看戏曲,而且看话剧、歌剧、舞剧、影视剧;不仅看一般性的演出剧目,更要看名角大家的经典剧目。对于搞艺术的人,观摩是最好的学习,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更使你眼界大开。不仅丰富了你的艺术积累,使你不断从中获取新的方法和语汇,更使你“心动”“心野”,使你变得不安分,从而去不断地突破自己,向前奔跑。尤其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北京、天津看到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等顶级艺术大师和国家级院团演出的一批堪称绝版的经典剧目,成为他艺术尺码中的“高标”,使他受益终生。

三是好“不务正业”。罗导的爱好十分广泛,除了演戏导戏外,他还学二胡、针灸、篆刻、绘画……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特别是对书画篆刻的热爱,竟然刻出了“彩”,绘出了“花”。在台北大学的讲堂上,他能从容洒脱地给绘画专业的大学生漫谈“中国绘画和中国戏曲的血缘关系”,令青年学子如痴如醉。他能于一枚小小的金石秀玉方寸处,将众多典型的戏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毕现,令多少人珍惜收藏,爱不释手。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路,都为他“务正业”积蓄了能量。若无在这方寸金石上的巧妙运作,在书法、绘画中的勤奋挥毫,焉能有他在诸多戏的舞台画面上的多彩布局,诸多戏剧舞台空间上的多维调度?

豫剧《刘邦与萧何》

罗导对事业的“朝圣”情怀其二表现在为人处世的谦卑感、真诚感。罗导有一个令许多人诧异的行为是关于他的“转行”问题。因为说到他18岁当导演,开始大家都难以置信。18岁,一个老实巴交的武生演员,既无学历,又无靠山,竟被申凤梅大师推荐学习导演,而且对于这种“破格”的做法,不仅团里的同行导演和演员没有大的排斥妒忌,申大师还带头服从小导演的指挥调遣,以至于在以后的导演道路上他也是左右逢源,一片坦途。拿当今社会论资排辈、同行是冤家的潜规则比照,的确是不可思议!然而看了罗导的传记,我即刻明白了。罗导能够获得同行捧场、贵人相助,除了他的勤奋、好学、自律、奋斗外,还归结于他为人处世的谦卑和真诚。

罗导是个幸运的人,一踏上艺术道路就遇到了德高望重的恩师申凤梅。罗导又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文革”中恩师遭批判时,他不怕受牵连,带头为恩师说话,使她尽快恢复工作;为了救出被收缴并将烧毁的恩师北京拜师的纪念册、题词等珍品,不惜当“小偷”而毅然“窃回”保存之。这是患难中的真情,困境中的仁义,所以善人有善报!

罗导是个有福之人。从艺路上曾有幸结识众多名流大家,每一次与之相见,每一次与其合作,他都倍加珍重,倍加珍惜,谦恭好学,尊崇备至。这不是奉迎,而是显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格。如与马少波先生合作《明镜记》,他心怀敬畏,但又敢于对剧本大胆取舍,对舞台大胆驾驭,以真诚获得信任,以虚心获得教诲;拜会文化艺术名家吴祖光、新凤霞,对二位历经磨难笑对人生的坚强达观、不离不弃、执手相依无比钦敬;遇到相声大师侯宝林,对其在艺术上给予的教诲和赠言铭记于心,甚是感激;神交杨兰春先生,对其“从生活出发,从真实入手”的艺术表现手法,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