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明晚将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这部刚刚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下“活起来”,让观众哼唱着优美的旋律,触摸着英雄人物的灵魂,感受到军民生死与共的民族精神。
图说: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官方图
国际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中国人一提起沂蒙山,都会不自觉地哼唱起这首《沂蒙山小调》,这首歌也是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毫无疑问,这部民族歌剧一定会将这首《沂蒙山小调》纳入到音乐创作中来,不过这首人人会唱的经典将被揉碎打散,以序曲、间奏等形式贯穿全剧,只要旋律响起,便是一派浓浓的沂蒙风情。
作为一部民族歌剧,创作手法上,整部歌剧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其音乐创作摒弃了传统西洋歌剧的写法,创新借鉴了中国戏曲、山东快书等民族艺术形式,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刻画出沂蒙军民舍生取义的英雄群像;乐器上,《沂蒙山》采用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坠琴等伴奏,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
图说: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官方图
自从去年12月首演之后,该剧除了《沂蒙山小调》之外,主题歌《等着我亲爱的人》也脍炙人口,它的曲调、歌词和结构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剧中《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等多首代表性唱段成为各地演出曲目,在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多家艺术高校专业课教学中使用。中国残联主席、作家张海迪看完该剧后说,“这样的歌剧我们随口就能唱出来,音乐、舞蹈、戏剧,对年轻人而言,是最好接受的方式。”
接地气
为了弘扬沂蒙儿女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继承军民鱼水的生死与共,主创团队历时两年,先后十一次到沂蒙山进行采风,用心用情讲述了这段团结抗战的沂蒙故事。摊煎饼、碾谷子、纳鞋底等山东百姓的日常生活都被演员们搬上了舞台,表现得惟妙惟肖。“大家看到缝鞋那段,我是看了很多资料,有很多缝法,有拿钩子钩的,有拿顶针顶的,所以我要综合各种各样的缝法琢磨,怎么样才能更加符合这个人物的形象。”《沂蒙山》中女主角海棠的扮演者王丽达依然记得自己当初揣摩角色性格形象的过程。
图说: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官方图
剧中《沂蒙山》九龙叔扮演者杨小勇觉得沂蒙老区的这段历史让自己很有感触,“特别是到老区临沂去采风,那一段历史对我们触动很大,好像整个人自然而然就融入到了这个故事,这段历史当中。”在宏大的舞台布局中,每一个道具、每一个走位、每一句唱腔的处理都至关重要。作品演出了七十场,导演和剧组就坐在观众身边看了七十场,始终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主持人周涛看完该剧后说,“作为一部由山东省打造的剧目,运用了更多的地方元素,带给大家一种地域的亲切感。”《沂蒙山》总导演黄定山说,戏是演给观众看的,戏的成熟最后要在舞台最终完成,实际上就是说一部戏的成功与否要接受观众的考验。不断地见观众、不断地听取意见,戏不断地打磨提高,还是为了观众。
新面貌
众所周知,沂蒙地区是我国红色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以沂蒙山为代表的山东革命根据地都是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样一片热土,先后孕育推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如芭蕾舞《沂蒙颂》、京剧《红嫂》、吕剧《苦菜花》、电影《红日》、柳琴戏《沂蒙情》……这些作品各自展示了老区人民拥军支前的感人事件,歌颂了沂蒙人民感党恩、跟党走、无私奉献感人事迹,民族歌剧《沂蒙山》再次成功为沂蒙军民树起了巍峨的丰碑。
图说: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官方图
该剧制作非常精美,堪称难得的文艺精品。舞美设计中巨大的山体通过六幕共三十六次的旋转,成功营造出不同的戏剧空间;音响上采用现代化声场设计,保证了声场的质量;灯光主要运用黑白灰三色,与服装、舞美无缝对接,形成舞台的群像雕塑,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
这部剧的成功,也给红色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借鉴启示。(新民晚报记者吴翔)
相关阅读:马上评|新意亦心意
专题推荐: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