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6个、公共博物馆4个。
●市图书馆积极拓展空间,设立25家分馆、15处流通服务点、5个城市书房、50个便民书巢等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有效补充。
●目前,全市已建成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年均举办各类主题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惠及农村群众余万人次。
“出门十分钟左右就能走到这个图书馆,晚上没事的时候来看看书挺好的。”11月19日晚上8时左右,正在宿城区太湖路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看书的市民陈晓华说。
在市区,这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目前共有9家。一间间小小的“24小时书屋”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便利,也为城市点亮了文化之灯。
文化是城市的精髓和灵魂,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也推动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我市以文化增色强底蕴为目标,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场馆服务内容等形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小康文化根基愈发深厚。截至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文化馆6个、公共博物馆4个。同时,我市还在中心城区建设了19处朗读亭、唱吧、小戏台等小型文化设施;市图书馆积极拓展空间,设立25家分馆、15处流通服务点、5个城市书房、50个便民书巢等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有效补充。
11月20日下午5时左右,在宿城区幸福街道矿山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一间读书室里,退休教师马玉荣正在给十余名孩子辅导功课。“给这些孩子们上课是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免费的学习场所,也让我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我觉得很开心。”马玉荣说。
记者在矿山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看到,这里不仅仅有供孩子学习的“小学堂”,还有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室。社区通过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目前,全市已建成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此基础上,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今年起,我市还有部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84家单位入选了省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通过在活动内容、服务延伸、品牌建设、机制创新、功能拓展、供需对接等多方面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基层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除了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外,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活动更将文化惠民工程推向深入。
“春有西楚芬芳民俗文化展演、夏有马陵放歌歌手大奖赛、秋有钟吾梨园票友大戏台、冬有墨韵宿城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宿城区一年四季好戏连台。”宿城区文化馆馆长张衍户介绍,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文艺活动越来越多,市民的参与度也不断攀升,精神文化食粮融入到了更多人的生活中。
“近年来,全市以‘文化四季’惠民活动为统揽,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移风易俗、扫黑除恶、法制建设、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等主题,年均举办各类主题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览等文化惠民活动余场,惠及农村群众余万人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智超说。
11月20日中午,宿城非遗文化展馆内吸引不少市民参观。记者看到,展馆分为“多彩生活,寻味宿城”主题展、曲艺、手工艺、寻味宿城和宿城民俗五个部分,分别展示了宿城老街民俗、宿城曲艺的魅力、本土非遗工艺技艺、宿城人的味蕾和宿城民间节俗。
传统文化是城市之“魂”,只有不断培植传承发展的沃土,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茁壮成长。
我市每年组织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办非遗大集、展示展演活动,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宣传效果;贯彻落实传统戏曲保护工程,开展淮海戏、柳琴戏、泗州戏以及琴书、大鼓等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编制并实施非遗保护计划,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实施遗产解读工程,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开发以文化遗产为元素的文创产品,积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会,促进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文化气息浸润全城,更催生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书画艺术发展,建设三台山书画创作基地,提供创作平台,优化创作环境,内培外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书法美术宿迁现象’受到省内外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