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王文清有声必歌,无动不舞中国非遗研培

来源:柳琴 时间:2022/8/13

有声必歌,无动不舞

近日,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王文清教授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柳琴戏表演人才培训班中讲到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并深入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这三大特征,阐释了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中以梅式体系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在课上王文清教授强调戏曲表演规范的重要性,还指出戏为本,曲为魂。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有戏必有曲,无曲不成戏。戏与曲二者的关系是一对生死相依、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体。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形成于12世纪的北宋时期,与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形成于公元前年左右)、古印度梵剧(形成于公元前后)并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最早见于南宋刘埙的《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一书。该书中提到了“永嘉戏曲”一词,当时专指“南戏”。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第一次明确地把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近代的昆曲、京剧以及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统称为“戏曲”,由此“戏曲”的定义和定位正式确定下来,并得到广泛认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生发于民间,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一方面,传统戏曲艺术充分发挥了高台教化的功能和优势,寓教于乐,使观众在娱乐当中获得启迪,感悟人生哲理;另一方面,戏曲艺术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倡导“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传递“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社会大舞台。

中国戏曲的三大特征

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综合性:中国戏曲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人们一般把音乐视为时间艺术,把美术视为空间艺术,而戏曲表演既需要有一定的时间长度来演绎故事,又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舞台来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王国维先生给中国戏曲下的恰当定义是:“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歌,是指戏曲“唱、念、做、打”四功当中的“唱”和“念”。“唱”即演唱,“念”即念白,是听觉艺术的代表。舞,是指“做”和“打”。“做”即表演,“打”即武打,是视觉艺术的代表。听觉艺术能“赏心”,给观众以听觉上的享受;视觉艺术能“悦目”,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感染和震撼。所以,戏曲是集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又简称为“视听艺术”。

中国戏曲还是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戏曲演员在舞台演出时,不用或使用部分“实物”作为符号给观众以提示,主要依靠演员特定的“唱、念、做、打”表演手段进行艺术呈现,暗示和外化出具体的人物、事物和一定的情境。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舞台时空的灵活性;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状物抒情,情景交融,写人写景浑然一体。程式性:“程式”一词,本意是指法式、规程,即“立一定之准式以为法”表演程式在戏曲中特指表演的格律化和规范化。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无一不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简单的身段表演程式,如“开门、关门、上马、下马、投袖、整冠、理髯”等,复杂的身段表演程式套路,如“起霸、趟马、走边、龙套调度、武打套路”等,都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戏曲程式是数代前辈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在生活中人们自然形态的语言和动作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夸张、变形、装饰、美化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的程式动作。

戏曲的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共同构成了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三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梅式表演体系

20世纪30年代中叶,历史的机缘巧合使世界三位戏剧大师在苏联莫斯科聚首。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来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成为全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