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院团”强强联手
以艺战“疫”共克时艰
静待栀子花开
今天的云上战“疫”音乐会为大家带来的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是上海民族乐团重点创作项目之一,也是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参演项目与第19、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项目,曾荣获“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优秀作品奖”。第一篇章《邂逅》
作曲:戴维一
(下拉滑动查看导赏)
本篇章可分为三部分,以中阮/柳琴为主要乐器,并将之拟作一个少女。第一部分,“心事”以一个中阮的独奏,描绘少女的“愁”滋味,无端涌上心头的错乱,莫名的黯然,音乐风格上借鉴西班牙弗朗明哥式的独奏方式,哀婉而不悲切,始终充满青春的活力;第二部分“花语”,柳琴、大阮与大提琴的对话,宛如少女与闺中好友,春日出游的情景,在音乐风格上倾向于民谣;第三部分“走来”加入笙,贝斯和箱鼓,音乐风格上借鉴摇摆爵士与芬基音乐的调式与节奏型。整个《邂逅》在音乐会的整体结构上,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起”的作用,以塑造一种纯洁而暗涌的青春气质为主,编制较小,为之后的叙事发展留出空间。在音乐风格上尽可能讲民乐演奏与流行的因素相融合,注重音乐的器乐化特征,进一步拉近民乐与当代青年人群的距离,也着意于探索当代海派民乐发展的某种可能性。
第二篇章《相恋》
作曲:纪冬泳
(下拉滑动查看导赏)
这篇分三个段落,通过洞箫和竹笛为主声部,筝、二胡等辅之,来描写男女二人之间由倾心至曼妙柔情,乃至心动愉悦的情绪微变。第一段落以洞箫起,悠扬清新的旋律,仿佛一位俊朗英才缓缓走来,阳光明媚,野花遍地,在春的气息中初识少女……第二段落由弹拨乐器起,叮咚清越而引出竹笛的旋律,通过流行和声与民乐音色的有机结合,来表达情感由浅至深,相互交融的柔美。第三段落由打击乐起,吹管、弹拨、拉弦欣然而动,交相辉映,并运用动感的节奏,以表达相知而动情的欢快心情。
第三篇章《离别》
作曲:李京键
(下拉滑动查看导赏)
本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段主要描写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爱情中的感伤不知所措的纠结、悲伤之情。在乐器的选择上,以二胡音色为主描绘出惆怅感觉,以良好的旋律性和叙事性,刻画年轻人倾诉自己心底的苦楚与无助。第二段的音乐形象为年轻气盛的少男少女,向过去告别并兴致勃勃的奔向远方的场景。多个乐器之间的技巧对话是这部分音乐的主要技术手段。第三部分与之前的冲动、肆意产生对比,更多的是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平静的反思,以二胡、古筝相互呼应的形式出现,是年轻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转折段。
第四篇章《花开》
作曲:艾尼瓦尔·瓦吉丁
(下拉滑动查看导赏)
本篇章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与三个不同的乐器组进行对话,从而组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花开的节奏”,由笛子、笙、二胡、大提琴等形成的乐器组与琵琶进行对话,音乐整体的织体形态为长线条,在琵琶点描下勾勒出一条条丝状的长音,它们相互缠绕、碰撞,表现花朵静谧绽放。而后的琵琶独奏,表现出的是一种纷繁、鲜活的状态。第二部分“轮回”,琵琶与全体乐器组进行对话,表现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遇到各种跌宕起伏,人生百态,作为年轻人要敢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拥有洒脱、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幕中,整体音乐风格结合流行、当代、世界音乐的特色。尽可能表现民乐器的演奏特性。音乐上达到“起、承、转、合”中“合”的作用与意义,为整场音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作融合音乐、绘画、多媒体等多领域跨界艺术形式,汇集充满朝气的新生代民乐偶像,实力展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青春气息与时尚质感。通过“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四个篇章,演绎出一段属于青春时期的美好而动人的故事。自年首演以来,应邀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地及多所高校巡演,反响热烈,收到来自各地年轻学子的喜爱,也让许多青年新生代直呼“打破了对于民乐演出的传统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策划、演出、制作的全环节中,有许多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校友的参与其中。该项目由上音校友、上海民族乐团罗小慈团长委约作曲家、上音作曲系教授许舒亚先生及其团队中的四位毕业于上音的博士作曲家、青年教师戴维一、纪冬泳、李京键和艾尼瓦尔·瓦吉丁,携手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教授和民族乐团一批青年演奏家共同倾力打造。《栀子花开了》采用多媒体音乐现场的形式,既注重演奏音乐的现场感,也强调视听一体的当代观演模式,整场音乐在风格上充分借鉴民谣、爵士和其他一些世界音乐的元素,对乐器的选择和使用,强调器乐化写作特征,坚持音乐现场演绎的魅力,仅对一些音量较弱的乐器作扩音,使得整场音乐演奏质感十足。此外,数字媒体的技术呈现,亦更好地渲染带动出音乐情绪,带领观众们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艺术之美。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教授及其团队独具匠心地选择了画家周倩的抽象水墨丹青为多媒体创作素材,采用天幕结合地投、灯光分割舞台和沉浸式剧场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法,将音乐表演融入虚实结合的不同场景之中,恰当地讨论了当代上海独特的视听审美特征,彰显了民乐在多媒体语境中的独特魅力。“传承千年乐脉、致力当代发展、彰显海派风格”。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的成功上演,为民乐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诠释。民乐发展如何与时代精神内涵、审美方式紧密联系,一直以来都是难题,《栀子花开了》“大胆落笔、小心收拾”,在音乐创作的艺术品质与市场效应之间,寻找到了较为合理的分寸;在“创作—演绎”的机制与模式方面,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民族乐团之间探索的“学院-院团”的强强联手,也助力推动着中国民乐在新时代语境下走向世界的风潮。创作初衷上海民族乐团团长上音知名校友罗小慈
《栀子花开了》创作的初衷是我们特别想让年轻的艺术家们、年轻的演奏家们用自己的话、自己的乐器来讲述关于爱的故事。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我们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将自己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听。我们带着《栀子花开了》去过很多高校,也因为栀子花开了,交到了很多年轻的朋友。我觉得这个也是上海民族乐团的青年艺术家们传承传统的一种方式,活泼且接地气。
《栀子花开了》的主创团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这部作品的作曲家是上音的老师们、包括执行制作以及十分重要的多媒体视觉部分也是由上音师生一同来完成的。演奏家们也是毕业于上音的学哥学姐,所以《栀子花开了》有着海派基因与上音基因。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我也作为上音人,将这部作品分享给上音的学弟学妹们。希望大家好好过日子,认真地生活,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传递爱和温暖,还有对我们自己的信心、对这座城市的信心。
主创者QA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许舒亚
1.《栀子花开了》是一个通过“邂逅-相恋-离别-花开”四个篇章展开的一个故事。您如何理解和呈现这个主题呢?(滑动查看)
其实这部《栀子花开了》的创意来源于上海民族乐团的90后青年洪艺桐,她也是我们上音级的一位学生。年11月,进团不到三年的洪艺桐有了制作多媒体音乐会的创意。她同时担任了这台音乐会的项目统筹,整个制作策划团队也以80后、90后为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老师也非常支持年轻人把这样好的创意做下去。
栀子花在江南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象征之物,具有很多意义内涵——美好的青春、一生的守候,一位纯洁可爱的少女在爱情中的一种状态。与以往一些传统中国的民乐作品的许多题材和风格有点不同,这部作品带着清新自然的新意,因此上海民族乐团也十分看重这一题材。
四个乐章中,每一个乐章都有一个主奏的乐器和独特的音色。但创作时我们也告诉青年作曲家们,不要光想着技术性的部分,而应该把整个作品想成一个人物在倾诉自己的内心,把人物细腻丰富的情绪刻画出来,让音乐真正走进人心,让观众们更能体会感受到民乐的独特魅力。这部作品受到了广大听众们的喜爱,至今已经演出了多场。
2.对此部作品的云端展演,您有什么感想呢?(滑动查看)
现在当下上海的疫情非常严峻,我想大家都有内心都有一种压力和面对。但无论如何,疫情终将过去。尽管我们在短期内不能够尽情踏春,但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永葆着对未来的期待,相信我们定将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同时我也祝大家平安,希望大家都能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希望通过这一部歌颂生命力的作品,能够给予大家带来一种对于春天、青春、未来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期盼。
舞台美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代晓蓉1.作为“多媒体音乐现场”,此番想必与以往一些的民乐现场有一些创新之处,请与我们分享一些您觉得一些比较独特的亮点之处?(滑动查看)
视觉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选用了当代的年轻的水墨古画画家周倩老师的一个原型作品来进行演化。整体风格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兼收并蓄。
作为多媒体音乐现场,音乐是主体,因此视觉承担了以下的两个功能。
第一,因为本作品本身具有主题,视觉也承担了叙事功能,比如说表现人的孤独、相遇等,我们用一些意向化的手法来进行叙事,譬如两只小船在河里游荡最后相遇。
第二,视觉将音乐情感的外化。根据音乐的节奏、表达的这种感性主观感受,我们进行在节速度上,将动画的速度与音乐的强弱等进行对位。对于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我们也会在色彩构图上将其与中国绘画本身的这种虚实的笔法相关,照相对位。
关于对于舞台的设计,第一是轻量化,因为人数本身十几人,为了便于巡演,我们就用几个箱子、几块布,一台到两台投影。用轻量化的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达到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视觉呈现。所以我们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舞台的镜框式版本,一个是在上海营业厅做的这种三层楼高、大幅变化的水墨泼墨的一个舞台设计形式。
投影方面,整个沉浸式地把地面和天幕作为我们的画卷,再根据音乐在这个画卷上尽情的泼墨和挥洒,与音乐进行相互辉映。用灯光来分割舞台区域,然后用高低不同的方凳来进行层次交错的设计形式,每次主奏乐器变换到前面,后面是群合奏乐器。把舞台的灯光和多媒体影像作为一个“虚”,把舞台的应景的布置天幕作为“实”,进行虚实结合。
2.对此部作品的云端展演,您有什么感想呢?(滑动查看)
因为有了疫情,对线下演出也有一些影响。后面我的学生洪艺桐他们把这部作品又搬到线上,不仅仅呈现出舞台的现场感,同时加着后期的剪辑、特效,形成了现在的这种线上版本,我看了也很好看,有一些舞台上无法展现的一种方式,也都展现出来了。
其实疫情给我们的演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线上展演是不受跨时间跨地域,如何进一步发展技术,利用这种虚拟现实的方式来进行仿真处理。
谷雨刚过,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我们即将迎来万物生机盎然的夏日。在疫情防控时期,让我们守望互助、共克时艰,一起静待栀子花开!声明:本场演出版权归上海民族乐团所有,本文已获授权,未经授权禁止翻录、盗播。
供稿:上海民族乐团、作曲指挥系、数字媒体艺术学院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郑荧馨
小音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人物|身边的优秀师生榜样或校友故事
图片|记录上音两校区的摄影设计
视频|师生才艺展示及编曲创作
创意
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作品
投稿方式
发邮件:shcmxcb
shcmusic.edu.cn标题:投稿-类型-姓名-年级-学院
投稿要求
作品确为作者本人原创成果
小音家族赞与在看,两个都点才是真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