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柳琴戏呈现出区别于其它流派的鲜明风格,其主要特征为:
一、以丰富的花腔、别致的拖腔闻名。女腔拖腔为小七度跳进,俏丽悠扬;男腔多为同度或二度进行,开阔奔放。在唱腔落音处,男腔加入衬词“嗷”“啊依”拖后腔,女腔用小嗓子翻高八度,常用特定格式的嘞嘚调和花舌音烘托气氛,有着很强的音乐感染力。二、由于受到豫东文化风俗以及豫剧、京剧等剧种影响,呈现不同于其它流派的高亢豪迈、柔中带刚的风格特征。男声唱腔雄浑高亢,表演质朴粗犷,音乐丰厚饱满,能够演出一定大架戏、宫廷戏、武打戏。三、使用中州音韵,吐字道白清晰明白,字正腔圆,更容易为不同地域群众接受。四、吸收豫东民间小调、曲艺以及豫剧元素,并根据群众需求积极调整,乡土气息浓郁,群众认可度高,是当地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等资料记载,以及老艺人师承关系推算,永城境内的拉魂腔演唱活动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当时活跃的有宋明乐班、侯德山班等。至民国初年,又出现长春班、王大昌班、孙家班等,其中王大昌班影响最大,鼎盛时收徒达百余人;孙家班也在永城城乡演出二十余年。当时各班社上演的主要剧目有《观灯》《休丁香》《白玉楼》《喝面叶》《拾棉花》等,这些剧目唱词多、人物少、表演简单,多为二小、三小戏。建国前知名演员有祝官宝、王大昌、周凤云、孙化贤、孙化军等,深受观众欢迎。
建国初期永城柳琴戏在传承传统基础上,注重借鉴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并从豫剧、京剧中汲取艺术营养,逐渐形成独特流派特色。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有马云凤、徐巧玲、张凤立、段全福、唐怀忠、孙美玲、况素真、孙洪波等,常演出剧目有《站花墙》《白玉楼》《金镯玉环记》《鱼篮记》等。改革开放后,柳琴戏在传承中继续发展,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活中。永城柳琴戏目前有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况素真,陈淑云;12名永城市级传承人:李红侠、董香丽、徐庆楠、彭沙等。况素真年拜柳琴戏老艺人周凤云为师,主演的《喜期》《菜园配》等剧目曾被中国唱片社录制发行。陈淑云年拜况素真为师,多次获省市级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标兵称号。李红侠等新一代传承人是柳琴戏传承发展的骨干力量,在柳琴戏记录、建档、传承、研究、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永城柳琴戏作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豫东人文气质和民俗风貌的体现,与群众生活密切交融,对于增进当地民众文化认同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具有积极意义。
觉得不错下方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四连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