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越剧朝圣之旅
文/朱皮
农村田头的大喇叭,现在基本绝迹。但在四十年前,却是农村的标准配置。农民通过它知道时间。通过它知道国家大事。通过它休闲娱乐。而我,通过它知道了林黛玉,贾宝玉,梁山伯,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
可以说,我是听着越剧长大的,听着越剧知道很多故事的。有段时间,大喇叭天天放《送凤冠》、《十八相送》,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凤冠有什么用?十八相送意味着什么?听的次数多了,我也就明白了凤冠是体现女人存在的价值,十八相送是表达情感真挚的行动。所以,听越剧,其实就是长知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开始由简单的听,慢慢转变成留意整句唱词的含义。越剧唱词极其精练,基本没有多余字,这对我后来在读书写作文时候影响很大,因为我也在努力追求不写多余的字。
我从小对越剧有股莫名的亲近感。小时候,母亲带我去田间地头干活,只要听到大喇叭里放出越剧的声音,疯玩中的我立马会变得安静。所以,当时的母亲和我一样,只要听到大喇叭里播放的不是越剧,就会恨恨地说一句,怎么不放越剧了。而我,更为暴力,会拾起石块砸向大喇叭,以为只要被砸到了,大喇叭立即就能播放越剧。可惜,无论我怎么砸,大喇叭始终没被我砸到过。这也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气自己力气不够大。现在,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姐夫给她买了一个老人用的播放机,她全部用来播放越剧。同一个剧目,翻来覆去,始终不厌。我这才明白过来,母亲也是喜欢越剧的。
后来,我读书,工作,渐渐远离家乡,田头的大喇叭也离我越来越远。听越剧的工具也由大喇叭渐渐换成随身听,收录机,影碟机,再由影碟机换成了现在的电脑。播放工具的不断进步,我对越剧的喜爱依然如昨。而且还越加的沉迷。沉迷久了,就有了对越剧追根溯源的念头。
追寻越剧的根源,就是朝圣。这是我的梦想和愿望。虽然老家院门和嵊州只有一路之隔,但从探求越剧文化的发展和历史来说,这条窄窄的,不足一米的泥泞小道,无异于天堑鸿沟。然而,嵊州市作协"剡溪笔会"的邀请,让我天堑变通途。
施家岙,一个传承了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一个孕育了中国女子越剧的古村庄,在嵊州甘霖镇。这个被称为"中国越剧第一村"的村子,至今依然保存着相当多的清民时期的建筑。要想了解施家岙女子越剧的诞生,时间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当时绍兴活跃着很多剧团和剧种,其中就包括绍兴大班、嵊州小歌班。当时,绍兴大班、嵊州小歌班的演员虽然都是由男子担纲,但演员在舞台的表演形式特别是唱腔上,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绍兴大班的唱腔以粗狂悲壮为特点,表演以武戏、宫闱大戏为主。所以,绍兴大班在当时被称为"绍兴武戏"。嵊州小歌班的表演内容以家庭伦理,儿女情爱为主,唱腔委婉缠绵,声音质朴,感情真挚。因而,当时的媒体称嵊州的越剧为"绍兴文戏"。两相比较,前者适合男子表演,而后者,既适合男子表演,但更适合女子表演。所以,"绍兴文戏男班"向"绍兴文戏女班"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九二三年五月,在上海经商的嵊州人王金水出资请了越剧艺人金荣水为教师,在施家岙陈明辉家里开办了绍兴女子越剧科班。开班之初,因越剧从无女子演员,而且女子唱戏被视为伤风败俗,所以,尽管王金水开出了免费提供食宿,满师后发给金戒指、旗袍、皮鞋等优惠条件,但一直招了好几个月,才招了二十余名女孩。这二十余名女孩学习了三个月后,第一次在住地彩排(串红台)。就是这次彩排,奠定了施家岙女子越剧发源地的地位。
当我走到挂着"良臣公祠"匾额的施氏宗祠门口,耳边已经传来越剧《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唱词。醇厚隽永,洒脱深沉,优美舒展、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尹派唱腔,让我一下子又想起了坐在大喇叭下,边玩泥巴,边听越剧的儿时生活。嵊州市作协的陈瑜主席看到我,连忙招呼我进门。此时,挂有"绳武堂"匾额的大厅里,已经坐了不少来施家岙采风的文学大咖。
大厅面对的是一个戏台。戏台古朴典雅。单檐歇山顶翘角,歇山顶上饰有堆塑"龙吻"、"瓦将军"、"双单公主追狄青"。中间藻井装饰有八道斗拱,井顶镌有《二龙抢珠》雕刻,藻井四周雕有八只蝙蝠。戏台前台口摆放着两只石雕狮子,台后屏风上是彩绘的壁画《双凤》。歇山顶四只翘角下的装饰是木雕的龙头,前台石柱上头也饰有木雕,上面的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台上表演的演员,虽然没穿戏服,但一招一式,一丝不苟,有板有眼。一曲唱罢,一位穿黑色衣服的老师手操古琴,弹奏《梅花三弄》。琴声松透圆润,低沉悠长。越剧演唱和古琴演奏,正好合了戏台四根石柱上的两幅楹联:一弹流水再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红袖翻风鸲鹆舞,紫箫弄月凤凰鸣。
后听嵊州市作协的一位老师介绍,绳武堂其实就是祠堂。原本供奉的是施姓的祖宗,到清末民初的时候,因为施家岙越剧的发展,这里逐渐变成了越剧表演的戏台。而绳武堂也因为二十余名女孩的一次彩排,成了女子越剧发源地。如今绳武堂已经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专门有一个当地的戏班常驻,每日丝竹不绝。很想再坐一会,再听一曲,可惜,集体行动,不能违了纪律。不过,只要你来,只要你喜欢越剧,只要你能静下心坐下来,必定能听到一曲音质质朴,意境深远的古琴。还能听到一曲又一曲深沉隽永、缠绵柔和、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华彩俊逸、洒脱流畅、奔放高亢、感情炽热、跌宕明显、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等等各种风格的各派唱腔原汁原味的越剧。
离良臣公祠不远,是八卦台门。台门外观并没有特别的奇异之处,就一简单的三开间,带一小天井的两层小楼。走进台门,才知别有洞天。里面有厨房,有教室,有宿舍,有办公室,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就是在这个地方,王金水创办了越剧史上第一个女子小哥班科班,并培养了以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为代表的一代名伶。现在,八卦台门已经成为"早期女子越剧博物馆"。里面收集了很多和女子越剧相关的照片,陈列这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的遗物,科班生活的原件,以及同时期物件等等。在小小的天井中,有两只大缸,缸中植有荷花。深秋时节,本应该是荷叶枯黄凋零的季节,但这大缸中的荷叶,虽然只有三四枝,却依然碧绿着,挺拔着。就连缸中那根顶着干瘦莲蓬的枯枝,也挺拔,傲人,不屈。犹如当初女子小哥班科班的创始人一样,无畏,无惧。
为了对越剧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亲近,我走进了嵊州越剧博物馆。嵊州越剧博物馆位于鹿胎山麓东侧,是一座外表呈淡灰色的仿古建筑。博物馆置有越剧发展史展览,藏有大量珍贵的越剧文物和珍品史料。其中有不同时代名人的生活照和剧照,还有多件实物。通过这些资料和实物,让我系统而详明地了解了越剧发展的面貌,也了解了越剧在形成、发展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不断改革创新走向繁荣的历程。博物馆的展览叙述着越剧的故事,它们也把越剧的故事同我们国家其他更大的故事联系起来。
当我跨出越剧博物馆的大门,不由得感慨博物馆不但帮助我了解了越剧的前身今世,也让我寻找到了越剧为何让我从小就为之痴爱的原由,越剧文化因为如涓涓细流沁润了我的心灵,启蒙了我的阅读和书写,培养了我的艺术情操。我相信,越剧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一直影响着我。
当下什么最重要,人才。越剧也不例外。所以,要想了解越剧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关心的就是传承越剧艺术的人才。这其实也是众多喜爱越剧, 因为是周末,学校只有一个重点班在上课。我一直以为,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听老师讲。然而,等我走进教室,才明白,这里的上课,其实就是练功和练身段。在练功房,一位来自上海越剧团的老师,正在教两个学唱小生的学生在走台步。回眸,翘指,走路。一招一式,百教不厌。在另一间教室,三个老师正在教十来个学生练习压腿,踢腿,走步,翻跟头。其中之辛苦,让我不忍多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鲜血和汗水,确实换不来成功。
今年是越剧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在一九0六年的三月二十七日,,嵊州说唱艺人李世泉、高炳火等人在甘霖镇的东王村,用稻桶和门板搭成戏台,伴随着"嘀咚嘀咚"的鼓点声,第一出越剧就这样在江南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正式上演。从此,越剧从嵊州田头出发,沿剡溪出山,取道钱塘,在黄浦两岸繁盛,终成艺苑奇葩,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苍岩古镇街上那个临河而建,可以随时可搭可拆的古戏台,现在只留下四根石柱。但这简陋的戏台,也是越剧走出嵊州的历史见证。行走在澄潭江和小乌溪江交汇出的苍岩古镇上,满眼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翘檐台门,镂花门窗的古旧民宅。这些带着岁月印记的建筑,无处不含越剧文化。所以,嵊州市决定,利用甘霖镇丰厚的越剧资源,以"越剧为魂、农业为根、旅游为基"为指针,在女子越剧诞生地施家岙及甘霖镇丽湖村、苍岩一带建设嵊州越剧小镇。听绿城集团筹备越剧小镇建设的相关老师介绍,越剧小镇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旅游、休闲,而是立足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以"文旅融合"、"众创空间"为模式,通过建设和运营,使之成为戏迷朝圣、明星寻根、儿童游乐、百姓休闲、尊客向往的越剧文化特色小镇。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越剧文化交流体验中心,越剧产业创新创业平台,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样本,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典范。期待越剧小镇早日建成。
站在蓝城农业基地也就是规划中嵊州越剧小镇中心点的仿古戏台前,我似乎听到了板鼓、拍板、堂鼓、大锣、小锣、小钹热闹的敲打之声和二胡、中胡、三弦、琵琶、柳琴、扬琴悠扬的弹奏之音,看到了演员穿梭在不同的曲目之中忙碌而传神的身影。
许久,我忽然明白,今天的嵊州之行,其实就是我的越剧朝圣之旅。
(朱皮,原名朱建平,供职于绍兴市柯桥区柯华路柯桥交警中队)
嵊州文联◆荣誉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