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宿迁市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练功房里,在宿迁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海戏传承人王美娟的指导下,学生将淮海戏经典唱曲《梁祝》演绎得精彩传神。
据了解,王美娟在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担任淮海戏传承项目指导老师,每周进行辅导,让学生学习本土文化,激励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她的指导下,该校师生千人齐唱淮海戏的场景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淮海戏校园剧《三借芭蕉扇》获全国第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集体项目一等奖等。
这是宿迁市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也是宿迁市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硕果。
“宿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蕴藏着大量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宿迁人民的精神创造,也承载着宿迁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宿迁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建市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年以来,宿迁市非遗保护工作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挖非遗内涵,导入创意设计,创新传承手段,使具有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火”起来,各类活动精彩不断,亮点频现。
非遗+校园,让非遗文化“传”下去。“用泥巴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生肖造型,真是太奇妙了。”在泥塑传承人郝军的指导下,宿豫区豫新小学的学生拿起自己制作的泥塑,非常开心。“学校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沃土,让非遗走进校园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特色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宿迁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年,宿迁市印发《关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各县区文化部门每年组织泗州戏、淮海戏、柳琴戏、苏北琴书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深入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定点为学生和教师进行授课、培训和辅导,不断培养非遗项目后继人才。据统计,全市已有30个项目在全市50余所中小学开展传习活动,培养非遗小学员2万余人。全市各级文化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组织各类非遗进校园展演展示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宿迁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加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全市共有30余所学校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其中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5个。
非遗+大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年9月14日,宿迁市第四届“非遗大集”在项王故里景区盛装登场。淮海戏《借靴》、柳琴戏《三喜临门》、天岗锣鼓《窑上鼓风》等经典节目轮番展演,云渡桃雕、剪纸、旋木雕、泥塑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操作展示,泗阳膘鸡、钱集老鹅、穿城大饼、水晶山楂糕等项目传承人现场为观众奉上传统的美味佳肴,精彩的活动展示让游客和市民过足了“非遗瘾”。“赶大集,是宿迁市民钟爱的一项民俗活动。为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活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习俗,将我市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宿迁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宿迁市除了举办“宿迁非遗大集”活动,还开展“家国情怀——我和我的祖国”剪纸艺术作品展、“话运河说非遗”少儿民间故事讲述大赛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省内外各类交流活动。据统计,年共有云渡桃雕等25个非遗项目参加了省内外各类展示交流活动,提升了宿迁市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
非遗+网络,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很好吃。买给外地亲戚,都说好!”打开京东平台,黄墩湖腊豆评论区一片叫好。黄墩湖腊豆采用传统工艺,经精心发酵制作而成,是宿迁市市级非遗项目之一。“更好地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宿迁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当社会发展到网络时代,非遗传承更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为适应时代需求,该局充分抓住宿迁市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有利契机,建立“非遗触网”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和产品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将柳琴戏、淮海戏、淮红戏等民间戏剧中的经典剧目制作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平台,方便网友欣赏、下载,加速非遗文化传播;优选非遗衍生品三园甜油、钱集老鹅、水晶山楂糕等,采取网上直销、品牌直营的方式,拓宽非遗产品的营销渠道,提高品牌影响力,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为更加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宿迁市已出台了《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目前,宿迁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1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项;宿城区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沭阳县被命名为“中国戏剧之乡”;泗阳县的临河镇因非遗代表性项目云渡桃雕保护传承工作,连续五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各县区非遗工作掠影
沭阳:数字化让非遗传承更久远
沭阳县于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工程”及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完成省级项目“淮海戏”数据库资料的采集。之后相继开展了民间文学、苏北琴书、工鼓锣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完成电子卷宗约余卷,录像约小时,录音约90小时,传统剧本、唱词约本,图片资料余张等。
宿豫:非遗传承在校园生根发芽
近年来,宿豫区文化主管部门联合区教育部门,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非遗传承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目前,该区先后建成非遗传承场所16处,累计传承学员0余人,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该区曹集中心校的剪纸基地获评市首批非遗传承基地。
泗洪:培育特色非遗文化品牌
近年来,泗洪县巧妙运用非遗元素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开展锣鼓大赛、锣鼓艺术节、渔鼓艺术节、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宿城:“琴鼓村村行”让曲艺之花开遍全区
苏北大鼓和苏北琴书是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自年起,该区文广旅局在全区乡村广泛开展“琴鼓村村行”惠民文化活动。年,该区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泗阳:为淮海戏传承发展增添活力
泗阳县为传承和弘扬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海戏”,于年委托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培养30名淮海戏小学员。目前,这些小学员已经成为泗阳淮海戏剧团的中坚力量,多人在省级赛事活动上获奖。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洪泽湖渔鼓
洪泽湖渔鼓,也称“打端鼓”“端鼓舞”。洪泽湖渔鼓是早期洪泽湖湖区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祭祀时,在其特定区域内说唱与舞蹈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始于唐代,源于泗洪县半城镇境内的穆墩岛及洪泽湖湖区一带。
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起源于今泗洪县上塘镇一带,流行于苏皖边界淮河中下游及淮河两岸,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旱船舞”“小车舞”“跑驴”等舞蹈表现形式,带着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淮海戏
淮海戏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江苏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之一,发源于沭阳,流行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徐州市、盐城部分地区及皖东北一带。其唱腔独特、器乐多样、曲牌丰富、表演方式灵活,广受地方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洋河酒酿造技艺
洋河酒酿造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明、清,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多年,是中国传统蒸馏酒酿造技艺。它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代表之一,酿造的白酒在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是“江淮派”酒的代表。
天岗锣鼓
天岗锣鼓发源于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近10个固定曲牌,以其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
云渡桃雕
云渡桃雕是以桃核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技艺,雕刻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的艺术形式。其在泗阳县临河镇云渡村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庄刚葛祎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