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柳琴 >> 柳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奏出悲喜两重天记庄河双管音乐

来源:柳琴 时间:2024/5/29

记庄河双管音乐

文/孙仁俊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是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对吹洞箫的描述,把它搬过来形容庄河的双管音乐,也十分贴切。

庄河民间音乐以鼓吹乐为主,其中管子的地位最高。李唐时期,管子音乐由关内冀鲁流传而来。十八世纪中叶,鼓吹乐在黄海北岸渐盛。据《庄河县志》记载,庄河古来只吹单管,十九世纪末,一位胶东迁来的老乐师传授双管吹奏技法,其音色浑厚古朴,深沉凝重,颇富表现力,很快流行起来。

▲庄河艺人吹奏双管乐

年至年前后,庄河有40余人具有较高的演奏双管的技巧。其间相继去世的“四大吹”中,有“三大吹”(初学礼、马云峰、李殿生)是双管好手,李殿生尚能自制双管。庄河双管老艺人均为多面手,吹、咔、弹、拉、打样样在行,操持笙、胡琴、坠琴、柳琴、三弦、唢呐和锣鼓家什等,也有板有眼。双管艺人不断吸收道教和佛教音乐来丰富自己,积攒和创编了一些质朴典雅、古香古色的双管曲目。至今流传甚广、催人泪下的《江河水》,就是30年代,由金县艺人谷新善从塔岭棒棰沟柳姓艺人学来的,后又传给刁登科。

庄河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年被文化部和中国音协称为“辽南吹打”;年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整理民间器乐曲时,又改称为“辽宁鼓乐”。庄河是辽宁及东北双管艺人最集中的地方。双管能在庄河兴盛起来,主要原因:一是阵容整齐,先后涌现出张广学、刘忠德(双喜子)、初学礼(初吉子)、张守林(张锁子)、马春林(马买子)等一批又一批造诣颇深的艺人;二是适应性强,既可吹出欢乐,又能营造悲伤,可以参加婚嫁、丧葬、庙会、庆典多种活动;三是竞争激烈,大户人家在操办红白喜事时,常请两个或两个以上鼓乐班“对棚”,双管音量大,又很能“煽情”,自然有了大用场。生于年的太平岭张守林,自幼得“张老道”真传,他吹奏的《集贤宾》名噪一时。其同乡张守元十岁登台,故称张小孩。他年以前,多次参加省、市演出,《小朝元》《梅花三弄》《游西湖》是他拿手好戏,广受赞誉。

▲年9月,庄河市在影剧院举行中片赛区群众文艺汇演

庄河双管音乐从地域和风格上可划分为东西两派。东派以栗子房、鞍子山、大孤山一带的刘忠德、邢忠堂、邢长显为代表。他们的演奏风格以深沉、细腻、清丽、委婉见长。看家曲目是《高山流水》《西宫辞》《梅鹿下山》。西派以太平岭、塔岭一带的张守林、张守元、张文凯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奏风格以古朴、粗犷、雄厚、豪放出彩,音色具有饱满、坚实、有力的特点。

从史料中得知,民国期间庄河有鼓乐班30余个,每个班4-5人或10-13人不等。演奏形式有“坐棚”——办红白喜事人家搭盖临时宴棚、橱棚、吹手棚;“走棚”——为丧事的“报庙”“出殡”为婚事的“迎娶”“拜堂”边走边吹打。鼓乐班的演奏时间可长可短,喜事吹奏欢快、轻松的曲目,丧事吹奏悲伤、凄婉的音调。老艺人讲究喜事里有苍凉,丧事里有达观。

庄河的双管艺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吸收其他乐器的表现手法,在双管表演中大量运用颤音、倚音、滑音、揉音等加花演奏,增强了乐曲的感染力。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辽宁鼓吹乐论文集》曾提到,《辽南双管初探》《浅谈庄河双管》,并介绍了庄河29首双管曲。

庄河于光绪三十二年(年)建制,年设庄河县。但是,庄河历史悠久、史脉厚重。尤其是庄河双管音乐,植根乡野,广为平民阶层所接受,彰显巨大的生命力。眼下,有关部门已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正在壮大、可望看到庄河双管音乐一个新的春天。

作者简介

孙仁俊:庄河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

资深媒体人。

图片来源

《庄河图史》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