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自称是“老戏迷”了,因为我痴迷地喜欢戏曲。
小时候也曾经跟着父母去剧团看过戏,但都感觉不过瘾,最喜欢的还是演员们来电影院演出。
我就住在电影院,所以我能看到演出的整个过程,下午,演员们就哼着唱着陆陆续续地来到影院。
那时他们都在办公室里化妆,我就到里面,近距离地很好奇地看他们又是擦粉又是往脸上抹油彩,拿着细毛笔描眉......
那些画完了的花脸还故意吓唬我,但我并不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玩。
我一般都在舞台上看戏,演员们都是从东边上场,在西边下场,乐队也在西边。
有时候,主演会在幕后先慷慨激昂地唱一句,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到舞台中间亮相,那时,我就在演员身边,抬着头看人家唱。
每次演出完,我都先看着演员带着妆又是哼着唱着离开,然后我又跑回剧场,看工作人员拆卸布景和灯光,直到家人撵我回去睡觉。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县剧团招演员,我自以为已经能像模像样地唱几段,而且又那么热爱唱戏,就跑去报名。
但我有个天生的缺陷,就是嗓子不好,高音唱不上去,低音唱不出来,平时也只是小声地哼唱。
我在窗外听着选手在里面喊嗓子,唱的虽不怎样,但是嗓音洪亮,高亢,我当时就很气馁加失望,知道自己此生是吃不了这碗饭了。
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对戏曲的痴迷,成不了专业演员,我可以当做业余爱好,不能在公众面前唱,那我就唱给自己听。
我们县里的剧团主要唱山东梆子和豫剧,后来我又从电影中看到了更多的戏,比如京剧《白蛇传》,评剧《刘巧儿》,越剧《红楼梦》,晋剧《打金枝》等。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末,童年的时候,样板戏比较盛行,人们的娱乐形式主要是看戏看电影。
那时也没有电视,但我自己有个小半导体收音机,就经常收听一些戏曲栏目,听戏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原来我国的戏曲竟然有三百多个剧种,除了京剧几乎遍布全国外,各省也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它的念白及唱词唱腔都和当地的方言相契合。
像我们山东就有吕剧,山东梆子,两夹弦,柳琴戏等,深受人们喜爱,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其中吕剧《李二嫂改嫁》,山东梆子《墙头记》都被拍成了电影。
江浙沪等地有越剧,沪剧,锡剧,绍剧等,而且南方戏大多柔情缠绵,北方戏一般都慷慨激昂,但两者又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
艺术都是相通的,戏曲也一样,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可以由不同的剧种搬上舞台,而艺术家们也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交流。。
比如《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就有不同的剧种排演,梅葆玖先生和马金凤大师,这两个京剧和豫剧的“穆桂英”还曾经同台演出。
河南越调演员申凤梅擅演诸葛亮,人称“活诸葛”,谁能想到她还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弟子。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一代代的演员不断发展继承创新,才有了梨园的百花齐放,它凝聚了不知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
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所以戏曲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但对戏曲的热爱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现在几乎不需要再去剧场看戏,在电视机前可以反复收看自己喜欢的任何剧种,而且很多戏迷还能在休闲时间票一把,不光看戏,还能唱戏,可真是过足了戏瘾。
据说现在戏曲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并喜欢上它,并继续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77.html